第38章
袁夫人挑眉:“你说我也厉害?”
袁国公乐了:“我只盼你更厉害些,直接把狼打走了,省的要我以身饲狼。”
满屋人都在忍笑,书衡站在璧纱窗下踌躇良久:我到底要不要进去呢?乱当电灯泡会遭天谴的。
袁国公欠身拿茶盏,隐约瞧到了那小小的影子,便笑道:“衡儿么?呆站着做什么,进来呀。”
书衡这才撩起帘子迈进荣华堂。“给爹爹母亲请安。”
袁夫人正抱着御哥儿拿一支小风车吹着逗他玩,见了书衡便问:“你可歇过来了?”
“已经全好了,腰不酸腿不痛,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书衡走过来捏揉御哥儿白白软软的小拳头。
“那就好。你以前总说要骑马,我不允许。但现在觉得还是学学吧。至少逃跑的时候能快些不是?”
书衡惊喜的睁大了眼睛:“真的吗?娘亲答应我了?”
袁夫人点点头:“而且我觉得你还是稍微学些功夫的好。我以前提过,但那时不过玩笑之语,而且身子也不方便,如今却觉得还是得小心些。至少打架时候不能吃亏。”
袁国公失笑摇头。他衡儿可不像会动手的人,学了无用,倒不如想想怎么把能打架的人收为己用。
袁夫人看过去:“怎么?公爷不乐意?”
“拳头永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但拳头能解气。”
“罢罢罢,随你们母女折腾。”国公爷换了个姿势,挪挪大红金线蟒引枕,让自己靠的更舒服点“女孩家家的,玩玩就好,。”
袁夫人笑道:“功夫自不必说,骑马可是很辛苦的。大腿磨红肿都是轻的,要想技术好,那茧子都得磨出来。”
书衡认真点头:“我不怕辛苦。”
“那就好。娘亲最恨的是半途而废,意志不坚,你要仔细。”
“衡儿记住了。”
一边红袖看袁夫人这么严肃忙笑道:“夫人不用担心,小姐这么大,什么时候不懂事过?我会准备护腿和护腰,保证不会让小姐受伤的。”
“好丫头。”袁夫人道:“我还只当那你从衡儿那里调回来伺候小的,好不容易轻省活换成累活,你会不乐意呢。”
红袖忙道:“夫人爱重,这是我的福分。我的赏钱份例都是头一份。岂敢有异言?”她看着书衡笑道:“又因着小姐花朵裙的大注意,咱们府里发了财,每个人都领了赏钱,大家谁不念着小姐?我代表他们表表心便是了。”
书衡在一边听着主仆对话,默默感慨大宅子里果然到处都是学问。
“对了,今日天暖,那冬天的料子衣服都该晒晒收起来了。我得去看看,那帮妈妈总是乱放,搞得我要东西的时候四处翻找。”袁夫人把御哥儿教给奶妈妈,起身往外走,又交待书衡:“别闹你爹爹。”
书衡心道:我什么时候闹过吗?袁国公瞧着夫人的背影感慨:哎,真是片刻都闲不下来。又冲女儿招手:“过来,你什么事?”
书衡看看手里的纸卷:“娘亲说不许我烦你哎。”
“你的事还不至于让我烦。”
“----好吧。”书衡笑道:“那我恭敬不如从命咯。这里有首词,我刚填的,劳烦爹爹斧正。”
袁国公听了,翻身坐起,齐胸盖着的秋香色双绣鸳鸯芙蓉薄被从身上滑落:“去书房。”
“不用。”书衡忙按住他:“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此言差矣,没有躺着读文章的。”袁国公撩发起身:“况且我那边也有点函文要处理。”
待他踩鞋站起,袖子轻轻扫过书衡的脸,书衡吸吸鼻子,又使劲伏在他怀里吸了一口:“爹爹果然病了吧?”
“不算什么,每年这个时候总要伤寒,习惯就好。”他把衣袖从书衡手里抽出来:“别说病了,你太大惊小怪。”
“因为爹爹平日不熏香的呀,只有一点在月心庵染上的檀香,淡淡的。就喝药的时候会穿熏了香料的衣服,用来遮住药味。”书衡一边说,一边拿旁边的竹青色暗梅纹绣月白镶边的长衫给他披上。
袁国公微讶于女儿的心细,感慨果然都道女孩是小棉袄啊。他牵着书衡白白软软的手来到了书房,书衡便把文稿给他看。那上面是首小词。
“一宿凉雨山色好,水滴绿林韵多少,铺锦落红啭黄鸟,
莫叹清明春归去,觅恨寻愁乱怀抱,满屏生意君知否?”
“《浣溪纱》?”袁国公一阅即笑:“似乎没什么大错嘛。”
“爹爹你给我改改,改改嘛。”书衡巴巴的研好墨蘸了笔抱着他胳膊撒娇。
袁国公无奈:“我本不善此道,如何改的?”话虽如此说,接了女儿硬塞过来的笔,袁国公也不思索,即写道
“山笼雨色水笼烟,绿厚红薄四月天,黄鸟喈喈风款款。
谁道春归无觅处,清风院落小秋千,藏得风流在人间。”
“若是我的话,只怕会这样填。”袁国公笑道:“百样人百种心,所思所想本就不同,如何改动?”
同样又是一首《浣溪纱》。命题填词都这么快速,您说您还瞎谦虚个毛线?
书衡指着倒数第二句:“是我吗?”她新住的院子就取名清风小院,而她特意命人在那里布置了一架秋千,小小的,每天都会坐一会儿,看书,听琴,背棋谱都可以慢慢摇,还能帮助记忆呢。
-----你就是春天呀,我的小春天。袁国公含笑看着她。
书衡不敢抬头怕自己溺死在那深沉的温柔里,只低了头鼓掌叫好,不料袁国公却一把团了,掷到了一边大鹤水漏的墨石莲心盆里。
“我原说我不擅长这个的。”袁国公丢了笔,罢了手。
书衡好不可惜,要抢救已来不及无奈的看着纸团浸泡在水里沉下去:“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没了,爹爹您真不知道您的润笔价多高吗?”
袁国公一怔,伸手戳她脑门:“你呀。”
一般情况下,父母在儿女面前总要装一装,或真或假点评一番,给点有用没用的建议吧。书衡心道:我还真有个与众不同的爹。
☆、第74章 见真章
袁国公果然在病中,轻微的伤寒不会要影响生活,却同样让人恼火。他在书房略坐了片刻,便觉头重身乏,索性继续回去歪着。瞧女儿拿着鼠毫笔认真练字,便不阻止,任由她留在了这里。他是不担心书衡会无意中瞧了什么泄漏出去的。
书衡把《浣溪纱》来回写了几遍,找到手感,又在画上比划几回,设定好间距和尺度,认真誊写上去,这才算松了口气。等笔墨晾干之后,才能卷轴封装,书衡白等着无聊,瞧到那大理石海棠心三脚貔貅桌上放着一封信函,拆开了封皮,阅毕未装,便自觉的充当得秘书的角色,要把它放好。拿起来,却注意到署名是刘旸。
书衡不由自主的看那内容,读罢,竟然无法放手,索性将近期他与袁国公的通信都翻检了出来,一读之下却大为骇然。
她没想过左右朝政也从未要关心时局,这一看便发现江东的情况果然与想象中不同。那是一片丰硕繁荣的土地,有几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出海港口。但那里的势力却纠葛不清,原本控制地方政权的是贵族,他们垄断贸易和土地,后来朝廷进行改革,打压大贵族,便有新的财阀崛起。朝廷派往那里的官员,要么就和光同尘化为丘貉,要么就好好先生难得糊涂,曾经先帝也曾痛下决心,要把权利收归中央,但派出的钦差能吏竟然被暗杀!
这个情况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善,所以泱泱大夏,那块美味的肥羊肉上,很奇怪的出现了大贵族,朝廷,财阀,三条大蛇一样互相纠缠互相争斗,但谁也干不掉谁的奇葩局面。
书衡心想,难怪当初皇室那么穷,皇帝都去开妓院了。也难怪江南总督那么牛气,皇帝的提婚都敢拒。大贵族尾大不掉也算了,地方政权也不大受控制。
而且最重要的是,百姓其实不大在意被谁领导,老婆孩子热炕头,小日子有滋有味就行。所以不能不争,可争得过分就会被骂-----民声民意,每个统治者都会在意。也就不能跳出来当出头鸟-----师出无名啊。
不吭不哈的偷天换日?要是真有真么容易,这个问题也不会折腾这么久了!
------但问题是,大皇子,这个莫名其妙的的角色竟然做到了!书衡的手微微发抖。
不是惊讶于他的能力,而是震撼于他的方法。
话说,二战时期,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十几万力量被几万英军打到屁滚尿流。无奈之下,元首派出了被他大力栽培的日耳曼人隆美尔。在他的带领下,几千德军长驱直入,数万英军仓皇逃窜,“沙漠妖狐”之名晨星在烁。战斗过程不做赘述,但他的惊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使用了德军最擅长的中央突破两翼齐飞战术,而且是在敌方力量数倍于己的情况下使用的。
遍地开花的佯装攻势,虚与委蛇的迂回周旋,斩后路攻侧翼的假象,还有中央突破的奇袭。隆美尔硬是带着几千士兵在装备物资严重紧缺的状况下逼得数万英军连连败退。
若是别人可能完全无法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发现这些东西,或者总结出了作战套路也只是拍案惊奇。但书衡不一样,她前世读的是百无一用的中文系,而且没有打算深造,选择考公(这个什么话题都要知道一点的职业)所以贵广不贵精读了不少杂书。
刘旸耗费两个月时间搞定江东集团的法子实在是跟北非战场的隆美尔战术如出一辙。
至于刘旸独身一人奔赴江东,哪里的来的兵士。就是民工啊修工程的民工。
朝廷要修工程,算得上是利国利民。偏偏在有心人的利用下,变成了夺民生息。那好嘛,不愿意的可以回家了,我们直接开工资招募壮丁-----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精兵到位。简直是三国“白衣渡江”的翻版。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吴蜀在荆州这个问题上纠缠了许久,双方都势在必得。然而吕蒙病重(他后期常生病,关羽不会怀疑)推荐了陆逊伯言接管军务,一个年纪轻轻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关羽既生轻敌之心,自然落入圈套,调网攻曹,不再防范对门。东吴士兵扮作商贾,骗过守城兵士入城,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如果赶赴江东的是红透大夏的袁国公,那对方警惕性会被激发到十足。事情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可偏偏不是他----袁国公也常生病,连皇帝都无奈-----而是黄口小儿十五六岁的大皇子!他跑去了之后,确实胡闹一般的搞出了不少事(平息民怨这种事情不适合他)被江东上下当猴看-----但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家后院起火了。
而且不是后院起火这么简单-----斩首行动已经开始了。替换首领之后,再安抚,绥靖,事情开始的突然,结束的更突然。除了少部分死士,大部分人其实不大在意自己在跟谁卖命,老婆还在,孩子还在,米盐酒茶都在,那我干嘛要拼命呢?!
实权的更迭比想象中还顺利。
所谓兵者诡道也。隆美尔大获全胜在于巧用虚实,兵力那么少还敢四路进攻,到处撩骚让对方分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刘旸也一样,大家都以为他是来安抚民心的,兴致勃勃过来围观,看他上蹿下跳猴子般滑稽。但实际上他是来□□的。
而且有个奇怪的现象,或许人口太多心眼太多,自从黄河流域有了人,大家就在强调团结----到了军事上就是强调集中力量的重要性,连毛丨爷爷也一样,信奉一个拳头作战。典型代表如曹操,如徐晃,最爱干的是以多欺少,对方兵力多的时候,他才不会打。
所以等到那些老树盘根虎踞地方的人反应过来要战斗的时候,发现情况又不对了。兵力撑死一千,少也就罢了,他还把它分散开来,简直就是胡闹,声东击西也没见过这么玩的---刘旸又被当猴看了,但结果是猴子称王了。他根本不是在声东击西,也不是要变攻为守,他其实是要浑水摸鱼。
最重要的是,早在年前甘家长子,军中新星就被派去了鄂州------说是领了买办的职给陛下采购武昌鱼,但鬼才会信,所以他们精卒厉兵大多陈列彼端,高度戒备。然而,那竟然是为了诱敌。
等到他们反映过来刘旸的斩首行动已经结束,而且撕开了防御口子。
书衡放下书信,长长呼出一口浊气,给自己倒了杯热茶平复心情。过了个年竟然发什么了这么多事?她果然是无知小儿女,懵懵懂懂过春秋。
家国大事都是学问,步步漩涡,变幻莫测。她事后翻看都觉得惊心动魄不可思议,那局中人又如何?书衡立即想到一手布下这个局的她爹-----这算盘打了多久?难怪前段世间累到弱不可支,现在胜利在望,精神一松就病了。
还有大皇子!虽说古人成熟早,孙策十七岁承父志,霍去病十九岁就封骠骑将军,但书衡还是不相信虚岁十六的刘旸有这个能耐。最主要的是,他这一系列做法实在太像山寨版的二战妖狐隆美尔。
他曾在西山狩猎------白素媛听到有人在西山吹口哨《一生所爱》!
书衡恨不得立即见到他才好!好奇心害死猫,不求证她会食不下咽呀。
被狠狠的震慑到的怎么会只有书衡一个?
董家寿安堂里,精神矍铄苍髯鹤发的董老爷子正闭目合眼,面前的黑白棋子颗颗晶亮。他最钦重的嫡子董大人正对着棋盘皱眉苦思,试图找出退敌之策。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董阁老轻轻叹了口气。董大人满面羞惭:“孩儿惭愧。”
“不,并不是你的错。”董阁老一挥手摸乱了棋局,黑白子混成一片,早已没有了珍珑的样子:“不止你想不到,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
董大人恭恭敬敬的捧了茶盏递给父亲:“当初秦地之灾刚过,国税缩减,改善水利的计划应时而生,大家都只当为着方便物资输送和田产增收。被引了视线过去,盯着这件事吵个不停。连江东那边都信了。孰料,袁兄竟是下了决心要彻底拿下那一片----真是好大的计划。”董大人连连咋舌。
董阁老嘴角抿出一丝轻嘲的弧度:“是啊,修水利?连申渊都信以为真,加了劲儿的打擂台,直到袁慕云把林若虚送他府里才松口-----别说看戏的,连演戏的自己都要当真了。江东自然会信,甘家老大驻守鄂州那么久,引了大量军力却没有异动,他们只当朝廷还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手段,最多摆摆样子,震慑一番,修水利也是应该,毕竟北方需要大量税米税银,他们反而从中获取些好处-----真是想的好。”
“-----甘少将军,当初只是捉鱼。”董大人看起来颇为无语。
董阁老讽刺的笑了笑:“只怕陛下一开始是真的想捉鱼,后来发展成这个样子他也没想到。只不过真应验了,他又觉得无所谓。干就干吧,只要不真的在内地爆发战争,摆摆兵马最多耗费粮草,那又不会亏什么。”
“袁兄真是太大胆了。”董大人看起来心有余悸。这种行为从某方面来看简直是拿皇帝当枪使。
“那是因为他摸准了皇帝的性子。站到了他心尖上。”董阁老眯眼,笑意莫名:“陛下心里存着一股怨气,对先太子的怨气。”
“怨气?陛下对他先兄可是无比的尊崇和仰慕啊。”董大人想到陛下那一堆脑抽风一样怀念长兄的行为就觉得牙疼。
“其实还是怨。他心里怨,怨先皇太后都不稀罕他只爱长子,怨朝廷大臣认准了先太子仁厚宽德乃明君之相,怨没有一个人看好他而偏偏他大哥就真的那么好,绝对当得起众人的好评。更怨的是先太子,他竟然死的那么早。英年意味着无限可能,而英年早逝却意味着无法超越。因为哪怕你再努力,别人也会说若是你哥哥还在,他能怎么怎么样。死亡,反而造成了无限的假设。”
董阁老的表情颇为古怪,像是又好笑又懊恼。好笑帝王这孩子般的心理性格,又懊恼自己竟然到现在才发现这一点。“便是皇帝自己,只怕也会忍不住想,我哥哥三十岁的时候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呢?四十岁的时候呢?要是我哥哥处理这件事会怎么来呢?然后,陷入更大的怨念中。”
------在这一点上,叱咤朝堂的阁老就比不上牧羊女了。虽然牧羊女分不出什么条条框框,但她一下子就发现了皇帝就是个小破孩。可惜囿于眼界见识思维阅历,她只能自保没法成为袁慕云。
董大人嘴角抽了抽,他发现好像还真的是这样。议论朝政的时候,还真的总有人拿先太子说事,还自以为咬中了脉门,皇帝会看在先太子的面上听自己的话。而皇帝,还真的会服从。赌气啊,赌一口今生都无法舒展的气。
袁国公乐了:“我只盼你更厉害些,直接把狼打走了,省的要我以身饲狼。”
满屋人都在忍笑,书衡站在璧纱窗下踌躇良久:我到底要不要进去呢?乱当电灯泡会遭天谴的。
袁国公欠身拿茶盏,隐约瞧到了那小小的影子,便笑道:“衡儿么?呆站着做什么,进来呀。”
书衡这才撩起帘子迈进荣华堂。“给爹爹母亲请安。”
袁夫人正抱着御哥儿拿一支小风车吹着逗他玩,见了书衡便问:“你可歇过来了?”
“已经全好了,腰不酸腿不痛,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书衡走过来捏揉御哥儿白白软软的小拳头。
“那就好。你以前总说要骑马,我不允许。但现在觉得还是学学吧。至少逃跑的时候能快些不是?”
书衡惊喜的睁大了眼睛:“真的吗?娘亲答应我了?”
袁夫人点点头:“而且我觉得你还是稍微学些功夫的好。我以前提过,但那时不过玩笑之语,而且身子也不方便,如今却觉得还是得小心些。至少打架时候不能吃亏。”
袁国公失笑摇头。他衡儿可不像会动手的人,学了无用,倒不如想想怎么把能打架的人收为己用。
袁夫人看过去:“怎么?公爷不乐意?”
“拳头永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但拳头能解气。”
“罢罢罢,随你们母女折腾。”国公爷换了个姿势,挪挪大红金线蟒引枕,让自己靠的更舒服点“女孩家家的,玩玩就好,。”
袁夫人笑道:“功夫自不必说,骑马可是很辛苦的。大腿磨红肿都是轻的,要想技术好,那茧子都得磨出来。”
书衡认真点头:“我不怕辛苦。”
“那就好。娘亲最恨的是半途而废,意志不坚,你要仔细。”
“衡儿记住了。”
一边红袖看袁夫人这么严肃忙笑道:“夫人不用担心,小姐这么大,什么时候不懂事过?我会准备护腿和护腰,保证不会让小姐受伤的。”
“好丫头。”袁夫人道:“我还只当那你从衡儿那里调回来伺候小的,好不容易轻省活换成累活,你会不乐意呢。”
红袖忙道:“夫人爱重,这是我的福分。我的赏钱份例都是头一份。岂敢有异言?”她看着书衡笑道:“又因着小姐花朵裙的大注意,咱们府里发了财,每个人都领了赏钱,大家谁不念着小姐?我代表他们表表心便是了。”
书衡在一边听着主仆对话,默默感慨大宅子里果然到处都是学问。
“对了,今日天暖,那冬天的料子衣服都该晒晒收起来了。我得去看看,那帮妈妈总是乱放,搞得我要东西的时候四处翻找。”袁夫人把御哥儿教给奶妈妈,起身往外走,又交待书衡:“别闹你爹爹。”
书衡心道:我什么时候闹过吗?袁国公瞧着夫人的背影感慨:哎,真是片刻都闲不下来。又冲女儿招手:“过来,你什么事?”
书衡看看手里的纸卷:“娘亲说不许我烦你哎。”
“你的事还不至于让我烦。”
“----好吧。”书衡笑道:“那我恭敬不如从命咯。这里有首词,我刚填的,劳烦爹爹斧正。”
袁国公听了,翻身坐起,齐胸盖着的秋香色双绣鸳鸯芙蓉薄被从身上滑落:“去书房。”
“不用。”书衡忙按住他:“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此言差矣,没有躺着读文章的。”袁国公撩发起身:“况且我那边也有点函文要处理。”
待他踩鞋站起,袖子轻轻扫过书衡的脸,书衡吸吸鼻子,又使劲伏在他怀里吸了一口:“爹爹果然病了吧?”
“不算什么,每年这个时候总要伤寒,习惯就好。”他把衣袖从书衡手里抽出来:“别说病了,你太大惊小怪。”
“因为爹爹平日不熏香的呀,只有一点在月心庵染上的檀香,淡淡的。就喝药的时候会穿熏了香料的衣服,用来遮住药味。”书衡一边说,一边拿旁边的竹青色暗梅纹绣月白镶边的长衫给他披上。
袁国公微讶于女儿的心细,感慨果然都道女孩是小棉袄啊。他牵着书衡白白软软的手来到了书房,书衡便把文稿给他看。那上面是首小词。
“一宿凉雨山色好,水滴绿林韵多少,铺锦落红啭黄鸟,
莫叹清明春归去,觅恨寻愁乱怀抱,满屏生意君知否?”
“《浣溪纱》?”袁国公一阅即笑:“似乎没什么大错嘛。”
“爹爹你给我改改,改改嘛。”书衡巴巴的研好墨蘸了笔抱着他胳膊撒娇。
袁国公无奈:“我本不善此道,如何改的?”话虽如此说,接了女儿硬塞过来的笔,袁国公也不思索,即写道
“山笼雨色水笼烟,绿厚红薄四月天,黄鸟喈喈风款款。
谁道春归无觅处,清风院落小秋千,藏得风流在人间。”
“若是我的话,只怕会这样填。”袁国公笑道:“百样人百种心,所思所想本就不同,如何改动?”
同样又是一首《浣溪纱》。命题填词都这么快速,您说您还瞎谦虚个毛线?
书衡指着倒数第二句:“是我吗?”她新住的院子就取名清风小院,而她特意命人在那里布置了一架秋千,小小的,每天都会坐一会儿,看书,听琴,背棋谱都可以慢慢摇,还能帮助记忆呢。
-----你就是春天呀,我的小春天。袁国公含笑看着她。
书衡不敢抬头怕自己溺死在那深沉的温柔里,只低了头鼓掌叫好,不料袁国公却一把团了,掷到了一边大鹤水漏的墨石莲心盆里。
“我原说我不擅长这个的。”袁国公丢了笔,罢了手。
书衡好不可惜,要抢救已来不及无奈的看着纸团浸泡在水里沉下去:“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没了,爹爹您真不知道您的润笔价多高吗?”
袁国公一怔,伸手戳她脑门:“你呀。”
一般情况下,父母在儿女面前总要装一装,或真或假点评一番,给点有用没用的建议吧。书衡心道:我还真有个与众不同的爹。
☆、第74章 见真章
袁国公果然在病中,轻微的伤寒不会要影响生活,却同样让人恼火。他在书房略坐了片刻,便觉头重身乏,索性继续回去歪着。瞧女儿拿着鼠毫笔认真练字,便不阻止,任由她留在了这里。他是不担心书衡会无意中瞧了什么泄漏出去的。
书衡把《浣溪纱》来回写了几遍,找到手感,又在画上比划几回,设定好间距和尺度,认真誊写上去,这才算松了口气。等笔墨晾干之后,才能卷轴封装,书衡白等着无聊,瞧到那大理石海棠心三脚貔貅桌上放着一封信函,拆开了封皮,阅毕未装,便自觉的充当得秘书的角色,要把它放好。拿起来,却注意到署名是刘旸。
书衡不由自主的看那内容,读罢,竟然无法放手,索性将近期他与袁国公的通信都翻检了出来,一读之下却大为骇然。
她没想过左右朝政也从未要关心时局,这一看便发现江东的情况果然与想象中不同。那是一片丰硕繁荣的土地,有几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出海港口。但那里的势力却纠葛不清,原本控制地方政权的是贵族,他们垄断贸易和土地,后来朝廷进行改革,打压大贵族,便有新的财阀崛起。朝廷派往那里的官员,要么就和光同尘化为丘貉,要么就好好先生难得糊涂,曾经先帝也曾痛下决心,要把权利收归中央,但派出的钦差能吏竟然被暗杀!
这个情况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善,所以泱泱大夏,那块美味的肥羊肉上,很奇怪的出现了大贵族,朝廷,财阀,三条大蛇一样互相纠缠互相争斗,但谁也干不掉谁的奇葩局面。
书衡心想,难怪当初皇室那么穷,皇帝都去开妓院了。也难怪江南总督那么牛气,皇帝的提婚都敢拒。大贵族尾大不掉也算了,地方政权也不大受控制。
而且最重要的是,百姓其实不大在意被谁领导,老婆孩子热炕头,小日子有滋有味就行。所以不能不争,可争得过分就会被骂-----民声民意,每个统治者都会在意。也就不能跳出来当出头鸟-----师出无名啊。
不吭不哈的偷天换日?要是真有真么容易,这个问题也不会折腾这么久了!
------但问题是,大皇子,这个莫名其妙的的角色竟然做到了!书衡的手微微发抖。
不是惊讶于他的能力,而是震撼于他的方法。
话说,二战时期,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十几万力量被几万英军打到屁滚尿流。无奈之下,元首派出了被他大力栽培的日耳曼人隆美尔。在他的带领下,几千德军长驱直入,数万英军仓皇逃窜,“沙漠妖狐”之名晨星在烁。战斗过程不做赘述,但他的惊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使用了德军最擅长的中央突破两翼齐飞战术,而且是在敌方力量数倍于己的情况下使用的。
遍地开花的佯装攻势,虚与委蛇的迂回周旋,斩后路攻侧翼的假象,还有中央突破的奇袭。隆美尔硬是带着几千士兵在装备物资严重紧缺的状况下逼得数万英军连连败退。
若是别人可能完全无法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发现这些东西,或者总结出了作战套路也只是拍案惊奇。但书衡不一样,她前世读的是百无一用的中文系,而且没有打算深造,选择考公(这个什么话题都要知道一点的职业)所以贵广不贵精读了不少杂书。
刘旸耗费两个月时间搞定江东集团的法子实在是跟北非战场的隆美尔战术如出一辙。
至于刘旸独身一人奔赴江东,哪里的来的兵士。就是民工啊修工程的民工。
朝廷要修工程,算得上是利国利民。偏偏在有心人的利用下,变成了夺民生息。那好嘛,不愿意的可以回家了,我们直接开工资招募壮丁-----公开招聘,自愿报名----精兵到位。简直是三国“白衣渡江”的翻版。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吴蜀在荆州这个问题上纠缠了许久,双方都势在必得。然而吕蒙病重(他后期常生病,关羽不会怀疑)推荐了陆逊伯言接管军务,一个年纪轻轻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关羽既生轻敌之心,自然落入圈套,调网攻曹,不再防范对门。东吴士兵扮作商贾,骗过守城兵士入城,兵不血刃拿下荆州。
如果赶赴江东的是红透大夏的袁国公,那对方警惕性会被激发到十足。事情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可偏偏不是他----袁国公也常生病,连皇帝都无奈-----而是黄口小儿十五六岁的大皇子!他跑去了之后,确实胡闹一般的搞出了不少事(平息民怨这种事情不适合他)被江东上下当猴看-----但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家后院起火了。
而且不是后院起火这么简单-----斩首行动已经开始了。替换首领之后,再安抚,绥靖,事情开始的突然,结束的更突然。除了少部分死士,大部分人其实不大在意自己在跟谁卖命,老婆还在,孩子还在,米盐酒茶都在,那我干嘛要拼命呢?!
实权的更迭比想象中还顺利。
所谓兵者诡道也。隆美尔大获全胜在于巧用虚实,兵力那么少还敢四路进攻,到处撩骚让对方分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刘旸也一样,大家都以为他是来安抚民心的,兴致勃勃过来围观,看他上蹿下跳猴子般滑稽。但实际上他是来□□的。
而且有个奇怪的现象,或许人口太多心眼太多,自从黄河流域有了人,大家就在强调团结----到了军事上就是强调集中力量的重要性,连毛丨爷爷也一样,信奉一个拳头作战。典型代表如曹操,如徐晃,最爱干的是以多欺少,对方兵力多的时候,他才不会打。
所以等到那些老树盘根虎踞地方的人反应过来要战斗的时候,发现情况又不对了。兵力撑死一千,少也就罢了,他还把它分散开来,简直就是胡闹,声东击西也没见过这么玩的---刘旸又被当猴看了,但结果是猴子称王了。他根本不是在声东击西,也不是要变攻为守,他其实是要浑水摸鱼。
最重要的是,早在年前甘家长子,军中新星就被派去了鄂州------说是领了买办的职给陛下采购武昌鱼,但鬼才会信,所以他们精卒厉兵大多陈列彼端,高度戒备。然而,那竟然是为了诱敌。
等到他们反映过来刘旸的斩首行动已经结束,而且撕开了防御口子。
书衡放下书信,长长呼出一口浊气,给自己倒了杯热茶平复心情。过了个年竟然发什么了这么多事?她果然是无知小儿女,懵懵懂懂过春秋。
家国大事都是学问,步步漩涡,变幻莫测。她事后翻看都觉得惊心动魄不可思议,那局中人又如何?书衡立即想到一手布下这个局的她爹-----这算盘打了多久?难怪前段世间累到弱不可支,现在胜利在望,精神一松就病了。
还有大皇子!虽说古人成熟早,孙策十七岁承父志,霍去病十九岁就封骠骑将军,但书衡还是不相信虚岁十六的刘旸有这个能耐。最主要的是,他这一系列做法实在太像山寨版的二战妖狐隆美尔。
他曾在西山狩猎------白素媛听到有人在西山吹口哨《一生所爱》!
书衡恨不得立即见到他才好!好奇心害死猫,不求证她会食不下咽呀。
被狠狠的震慑到的怎么会只有书衡一个?
董家寿安堂里,精神矍铄苍髯鹤发的董老爷子正闭目合眼,面前的黑白棋子颗颗晶亮。他最钦重的嫡子董大人正对着棋盘皱眉苦思,试图找出退敌之策。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董阁老轻轻叹了口气。董大人满面羞惭:“孩儿惭愧。”
“不,并不是你的错。”董阁老一挥手摸乱了棋局,黑白子混成一片,早已没有了珍珑的样子:“不止你想不到,应该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
董大人恭恭敬敬的捧了茶盏递给父亲:“当初秦地之灾刚过,国税缩减,改善水利的计划应时而生,大家都只当为着方便物资输送和田产增收。被引了视线过去,盯着这件事吵个不停。连江东那边都信了。孰料,袁兄竟是下了决心要彻底拿下那一片----真是好大的计划。”董大人连连咋舌。
董阁老嘴角抿出一丝轻嘲的弧度:“是啊,修水利?连申渊都信以为真,加了劲儿的打擂台,直到袁慕云把林若虚送他府里才松口-----别说看戏的,连演戏的自己都要当真了。江东自然会信,甘家老大驻守鄂州那么久,引了大量军力却没有异动,他们只当朝廷还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手段,最多摆摆样子,震慑一番,修水利也是应该,毕竟北方需要大量税米税银,他们反而从中获取些好处-----真是想的好。”
“-----甘少将军,当初只是捉鱼。”董大人看起来颇为无语。
董阁老讽刺的笑了笑:“只怕陛下一开始是真的想捉鱼,后来发展成这个样子他也没想到。只不过真应验了,他又觉得无所谓。干就干吧,只要不真的在内地爆发战争,摆摆兵马最多耗费粮草,那又不会亏什么。”
“袁兄真是太大胆了。”董大人看起来心有余悸。这种行为从某方面来看简直是拿皇帝当枪使。
“那是因为他摸准了皇帝的性子。站到了他心尖上。”董阁老眯眼,笑意莫名:“陛下心里存着一股怨气,对先太子的怨气。”
“怨气?陛下对他先兄可是无比的尊崇和仰慕啊。”董大人想到陛下那一堆脑抽风一样怀念长兄的行为就觉得牙疼。
“其实还是怨。他心里怨,怨先皇太后都不稀罕他只爱长子,怨朝廷大臣认准了先太子仁厚宽德乃明君之相,怨没有一个人看好他而偏偏他大哥就真的那么好,绝对当得起众人的好评。更怨的是先太子,他竟然死的那么早。英年意味着无限可能,而英年早逝却意味着无法超越。因为哪怕你再努力,别人也会说若是你哥哥还在,他能怎么怎么样。死亡,反而造成了无限的假设。”
董阁老的表情颇为古怪,像是又好笑又懊恼。好笑帝王这孩子般的心理性格,又懊恼自己竟然到现在才发现这一点。“便是皇帝自己,只怕也会忍不住想,我哥哥三十岁的时候能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呢?四十岁的时候呢?要是我哥哥处理这件事会怎么来呢?然后,陷入更大的怨念中。”
------在这一点上,叱咤朝堂的阁老就比不上牧羊女了。虽然牧羊女分不出什么条条框框,但她一下子就发现了皇帝就是个小破孩。可惜囿于眼界见识思维阅历,她只能自保没法成为袁慕云。
董大人嘴角抽了抽,他发现好像还真的是这样。议论朝政的时候,还真的总有人拿先太子说事,还自以为咬中了脉门,皇帝会看在先太子的面上听自己的话。而皇帝,还真的会服从。赌气啊,赌一口今生都无法舒展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