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
寅时县衙外马蹄响彻长街,自远而近像浪潮般卷来,两列银甲骑兵驱马跑过牌坊门楼,并不停步,依然一阵风地冲进县衙大门里,恢宏气势震慑住了驻扎在屏墙前后的郊野守军。
骑兵肃清道路之后,紧接着跑来金鞭络绎的仪仗队伍,锦青龙旗飘卷,长号一吹,声震霄夜。另有大批持刀侍卫如狼似虎地奔驰过来,若是遇见呵斥,必然手起刀落将来人砍翻。一路砍杀数十人后,围在县衙外的守军哗然朝后退一大步,惊得里面的官吏敲响行军鼓,将稍作休整的彭因新请了出来。
彭因新包扎好了颈伤,嗓音沙哑,已说不出话来。他站在县衙门口,朝着远阔的街道抬手拜了拜。黄白黑青四色旗队之后,缓缓行来两辆马车,当前的一辆,檀木作辕,白玉镶柱,幨帷绣金,礼仪格制自是不一般。第二辆马车装饰较为简单,青布顶盖流苏窗幔,车厢隐隐透着一股沉水香气。
马车停稳之后,车夫铺好脚踏,打开车门,躬身侍奉一旁,候着主人下了马车。楚南王李景卓身穿紫金袍束青玉绅带,一派冷淡地站在车旁,侍卫及骑兵齐齐翻身下马,右膝点地向他行军礼,声浪传向内衙:“有请王爷升殿。”
衙门原本只设了公堂,从未有宫殿的称呼,在这批亲随军眼里,请动摄政王进县衙,厅堂的格局还不够,所以被他们讳饰为殿堂。
李景卓年过四十八,面白无须,眉长目冷,容貌传自父皇,俊美之余,气势中总带有睥睨天下的锋芒。他堪堪看了彭因新一眼,彭因新就将双手抬得更高,弯下腰去,回避了他的目光。
李景卓站在大门前,所有禁军及官吏降阶相迎。他也不回礼,对着候在身后的昌平府府丞说道:“传圣旨。”府丞是李景卓亲自提点来的,从四品官职,依照官制,他不应该出州府地界,可是李景卓嘱托他事态紧急,若是等着宫中传圣旨出来,已是等不及,所以李景卓拿着国玺自己炮制了一份圣旨,无需三省官员附议,也无需宫中派出太监来宣读,他直接调来一名亲信官将自己的意思传达下去。
彭因新见是昌平府府丞宣旨,已知事情不合礼制,可是在楚南王严整的军队面前,也无法反抗。他思前想后,被迫后退一步,接了圣旨。旨令有云,毕斯系朝廷命官,身份干系重大,枉死一事需重新升堂审理,提交新证据由朝廷新派的御史大臣萧知情定夺。
彭因新抬头看了看,才知道第二辆马车里坐的是什么人——昌平府知府萧知情,世子府家臣,传闻极得楚南王及世子的器重。
她来,就预示着以罪名降服世子府势力的计划不可行。
彭因新甩了下袖子,暗想,审案子,最后还是审得功亏一篑,又能怨得了谁?他依照朱沐嗣的主意,牢牢控制住了行馆及县衙的动静,将李培南的通信兵隔绝在外,最终却不知怎样走漏了消息,惊动一手捏着政权的楚南王赶来了。
“晦气。”彭因新再也按捺不住,闷头走向公堂,站在了暖阁之外。李景卓已就坐,亲随军带刀上堂,驱散了禁军及郊野守军队伍。值守官吏敲响堂鼓,衙役们都退到了卷棚外,传达公堂内外的讯令。
青石砖台上列着三面青天红日屏风,公案稍稍右移,让开一片空地,摆上锦缎华椅,尊崇出了李景卓的地位。李景卓饮过一盏茶,仍不见李培南带人出来,不由得冷声吩咐道:“去请两位公子。”
一直驻守在穿堂栅栏后的李培南自然听得见县衙内外的动静。他收了剑,将闵安唤醒,朝花厅雕花窗那边招招手,待命一晚的厉群连忙跑出来,低声问:“公子有什么吩咐?”
李培南将蚀阳丢向一旁的侍卫手里,转头说道:“行军鼓之后还敲过长梆,表明有官员到场,你去看看父王带谁来了。”不大一会儿,厉群就跑了回来答道:“是萧大人。”
李培南顿步:“她来了么?也好。”说完他径直走进花厅里闭目养神,再也不见出来。
站在院子里的闵安疑惑不解地看着厉群,厉群稍稍解释:“萧大人出面,公子就不需要到场,完全可以将事情交付给她。”闵安听得咋舌:“好厉害的萧大人,若我有一日,也能让公子如此看顾……”厉群笑道:“走吧,小相公与萧大人是不一样的。”
闵安擦净脸,稍稍整理衣袍,跟在厉群身后绕过了公堂,站在候命的卷棚下。堂上两墙边驻守侍卫,到场的官员并不多,只有李景卓及彭因新两人。笔录书吏为避锋芒,将桌案移到了檐廊口。
闵安抬头看去,一眼就可看到李景卓居高临下坐在暖阁左侧,容貌冷峻,华服铺张开来,道出了皇家骄矜意味。他不说话,整座公堂就静寂无声,只有十二盏大灯笼挂在檐下发出簌簌轻响。
非衣一身轻便地走出来,对着暖阁高台行礼,李景卓动都未动,非衣自发退到一旁的椅子里坐下。
“升堂。”李景卓传令,清脆三声梆响传递出去,从大开的仪门外不紧不慢走来了一道瘦长身影。
萧知情绾发成束,箍在薄蝉金丝翼发冠里,露出了整个利落的脸庞。她的面容生得白皙,眉如墨洗,长而不媚,凤目稍稍游移过来,便透出一股神采。她穿着雪青绣花长袍,下摆裁出了一些褶子,与同朝官仕的衣制稍稍不同,她的长袍外还拢着一层纱衣,质地考究,足以体现了她的精巧心思,就是小到衣饰细处也要注重。
闵安心想萧知情是所有女官的楷模,不由得朝她多看了两眼。正巧萧知情走过卷棚,仿似知道他在看她,也将眼睛移了过来。他一对上她的凤目,微微一怔,她却掠动嘴角,像是笑了笑,头也不回地走上公堂。
一旦走到公案后,萧知情就向李景卓、彭因新、非衣三人行礼问安,礼节没有丝毫偏差。直至走过繁文缛节到达堂审关节后,她的精利就显露了出来,追着彭因新质问,三声连下,问得彭因新哑口无言。
“敢问彭大人,在人证已死、供词翻新、证物未曾呈堂的三大情况下,彭大人是如何断定二公子犯下血案的?即便是二公子犯下了血案,彭大人又为何不责令二公子写下申状,择日再进行堂审?若是彭大人心忧案情,需连夜审查疑犯,又为何将禁军安置在堂上,阻断消息传向宫中,甚至是禀文、申详也不曾送出?”
彭因新恼怒在心,闷了半天气才想着去回答,萧知情依照堂审规矩一一对他辩驳。彭因新吃亏在没有按照合理步骤进行审案,法理上还是有讲究的。随后,萧知情提出依法审查,请代表毕斯的苦主及代表非衣的受讼人闵安各自拿出新一轮的证据。
非衣坐完全场不说一句话,自然还是打着身体受了风寒,不宜听审的借口而避开冗繁审查。闵安说服主簿跑到昌平府请来楚南王等人,本来就是想借着楚南王的声威重审这个案子,达到不死人就能解困的目的。主簿果然不负所托,将县衙里的前后变故交代得清清楚楚,楚南王连夜带兵赶来,在声势上压制住了彭因新,使得闵安的目的成功了一半。
闵安代非衣辩驳,提出了一个有力主张。他对着堂上单手行过礼,侃侃说道:“诸位大人明鉴,若是将尸身冰存起来,再加热解开,就可隐瞒凶案发生的时间。此时尸身由于被冻过,且未改变倒地的形态,尸斑依然会落在原处,不会发生移动的现象。”
萧知情追问:“可否证明你的主张?”
“可以,请萧大人传唤另一名证人到堂。”
被闵安委以重任的郎中早就等在了县衙外。他看到重兵把守着大门,心底怕不过,不敢走近来敲响堂鼓。闵安左等右等,多长了一个心眼,请厉群外出查看,弄清原委后,厉群就帮郎中敲响了堂鼓。
堂鼓一敲,喻示着有冤情要申诉。郎中被衙役带上堂,向大人们证实了闵安的推断。他说道:“小相公委托我买来一头活猪宰杀,镇上冰块,再烧火解开猪身,所得的症状与案情一致。”说完后,他指着板车里放置的死猪尸体表明:“大人可走近查验。”
老书吏起身,查过猪身,与毕斯的尸单一比对,证明无误。
萧知情看着闵安,再追问:“你能辨驳毕大人死亡的时间,想必也有办法证明谁是凶手了?”
闵安一对上萧知情清亮的眸子,就感受到了一股迎面而来的压迫之力。他纳闷道,她怎么知道他有办法找出凶手,难道能读懂他的脸色么?正在迟疑间,萧知情手抚公案而坐,落落说道:“你一直用手按着腰包,很少去扶受伤的左臂,想必是有什么紧要的证物要拿出来了?”
闵安暗叹,好一副亮眼,再不迟疑,翻出了腰包的泥蜡,请萧知情批准驱动猎狗连夜查找南街外来民户聚集之地。
骑兵肃清道路之后,紧接着跑来金鞭络绎的仪仗队伍,锦青龙旗飘卷,长号一吹,声震霄夜。另有大批持刀侍卫如狼似虎地奔驰过来,若是遇见呵斥,必然手起刀落将来人砍翻。一路砍杀数十人后,围在县衙外的守军哗然朝后退一大步,惊得里面的官吏敲响行军鼓,将稍作休整的彭因新请了出来。
彭因新包扎好了颈伤,嗓音沙哑,已说不出话来。他站在县衙门口,朝着远阔的街道抬手拜了拜。黄白黑青四色旗队之后,缓缓行来两辆马车,当前的一辆,檀木作辕,白玉镶柱,幨帷绣金,礼仪格制自是不一般。第二辆马车装饰较为简单,青布顶盖流苏窗幔,车厢隐隐透着一股沉水香气。
马车停稳之后,车夫铺好脚踏,打开车门,躬身侍奉一旁,候着主人下了马车。楚南王李景卓身穿紫金袍束青玉绅带,一派冷淡地站在车旁,侍卫及骑兵齐齐翻身下马,右膝点地向他行军礼,声浪传向内衙:“有请王爷升殿。”
衙门原本只设了公堂,从未有宫殿的称呼,在这批亲随军眼里,请动摄政王进县衙,厅堂的格局还不够,所以被他们讳饰为殿堂。
李景卓年过四十八,面白无须,眉长目冷,容貌传自父皇,俊美之余,气势中总带有睥睨天下的锋芒。他堪堪看了彭因新一眼,彭因新就将双手抬得更高,弯下腰去,回避了他的目光。
李景卓站在大门前,所有禁军及官吏降阶相迎。他也不回礼,对着候在身后的昌平府府丞说道:“传圣旨。”府丞是李景卓亲自提点来的,从四品官职,依照官制,他不应该出州府地界,可是李景卓嘱托他事态紧急,若是等着宫中传圣旨出来,已是等不及,所以李景卓拿着国玺自己炮制了一份圣旨,无需三省官员附议,也无需宫中派出太监来宣读,他直接调来一名亲信官将自己的意思传达下去。
彭因新见是昌平府府丞宣旨,已知事情不合礼制,可是在楚南王严整的军队面前,也无法反抗。他思前想后,被迫后退一步,接了圣旨。旨令有云,毕斯系朝廷命官,身份干系重大,枉死一事需重新升堂审理,提交新证据由朝廷新派的御史大臣萧知情定夺。
彭因新抬头看了看,才知道第二辆马车里坐的是什么人——昌平府知府萧知情,世子府家臣,传闻极得楚南王及世子的器重。
她来,就预示着以罪名降服世子府势力的计划不可行。
彭因新甩了下袖子,暗想,审案子,最后还是审得功亏一篑,又能怨得了谁?他依照朱沐嗣的主意,牢牢控制住了行馆及县衙的动静,将李培南的通信兵隔绝在外,最终却不知怎样走漏了消息,惊动一手捏着政权的楚南王赶来了。
“晦气。”彭因新再也按捺不住,闷头走向公堂,站在了暖阁之外。李景卓已就坐,亲随军带刀上堂,驱散了禁军及郊野守军队伍。值守官吏敲响堂鼓,衙役们都退到了卷棚外,传达公堂内外的讯令。
青石砖台上列着三面青天红日屏风,公案稍稍右移,让开一片空地,摆上锦缎华椅,尊崇出了李景卓的地位。李景卓饮过一盏茶,仍不见李培南带人出来,不由得冷声吩咐道:“去请两位公子。”
一直驻守在穿堂栅栏后的李培南自然听得见县衙内外的动静。他收了剑,将闵安唤醒,朝花厅雕花窗那边招招手,待命一晚的厉群连忙跑出来,低声问:“公子有什么吩咐?”
李培南将蚀阳丢向一旁的侍卫手里,转头说道:“行军鼓之后还敲过长梆,表明有官员到场,你去看看父王带谁来了。”不大一会儿,厉群就跑了回来答道:“是萧大人。”
李培南顿步:“她来了么?也好。”说完他径直走进花厅里闭目养神,再也不见出来。
站在院子里的闵安疑惑不解地看着厉群,厉群稍稍解释:“萧大人出面,公子就不需要到场,完全可以将事情交付给她。”闵安听得咋舌:“好厉害的萧大人,若我有一日,也能让公子如此看顾……”厉群笑道:“走吧,小相公与萧大人是不一样的。”
闵安擦净脸,稍稍整理衣袍,跟在厉群身后绕过了公堂,站在候命的卷棚下。堂上两墙边驻守侍卫,到场的官员并不多,只有李景卓及彭因新两人。笔录书吏为避锋芒,将桌案移到了檐廊口。
闵安抬头看去,一眼就可看到李景卓居高临下坐在暖阁左侧,容貌冷峻,华服铺张开来,道出了皇家骄矜意味。他不说话,整座公堂就静寂无声,只有十二盏大灯笼挂在檐下发出簌簌轻响。
非衣一身轻便地走出来,对着暖阁高台行礼,李景卓动都未动,非衣自发退到一旁的椅子里坐下。
“升堂。”李景卓传令,清脆三声梆响传递出去,从大开的仪门外不紧不慢走来了一道瘦长身影。
萧知情绾发成束,箍在薄蝉金丝翼发冠里,露出了整个利落的脸庞。她的面容生得白皙,眉如墨洗,长而不媚,凤目稍稍游移过来,便透出一股神采。她穿着雪青绣花长袍,下摆裁出了一些褶子,与同朝官仕的衣制稍稍不同,她的长袍外还拢着一层纱衣,质地考究,足以体现了她的精巧心思,就是小到衣饰细处也要注重。
闵安心想萧知情是所有女官的楷模,不由得朝她多看了两眼。正巧萧知情走过卷棚,仿似知道他在看她,也将眼睛移了过来。他一对上她的凤目,微微一怔,她却掠动嘴角,像是笑了笑,头也不回地走上公堂。
一旦走到公案后,萧知情就向李景卓、彭因新、非衣三人行礼问安,礼节没有丝毫偏差。直至走过繁文缛节到达堂审关节后,她的精利就显露了出来,追着彭因新质问,三声连下,问得彭因新哑口无言。
“敢问彭大人,在人证已死、供词翻新、证物未曾呈堂的三大情况下,彭大人是如何断定二公子犯下血案的?即便是二公子犯下了血案,彭大人又为何不责令二公子写下申状,择日再进行堂审?若是彭大人心忧案情,需连夜审查疑犯,又为何将禁军安置在堂上,阻断消息传向宫中,甚至是禀文、申详也不曾送出?”
彭因新恼怒在心,闷了半天气才想着去回答,萧知情依照堂审规矩一一对他辩驳。彭因新吃亏在没有按照合理步骤进行审案,法理上还是有讲究的。随后,萧知情提出依法审查,请代表毕斯的苦主及代表非衣的受讼人闵安各自拿出新一轮的证据。
非衣坐完全场不说一句话,自然还是打着身体受了风寒,不宜听审的借口而避开冗繁审查。闵安说服主簿跑到昌平府请来楚南王等人,本来就是想借着楚南王的声威重审这个案子,达到不死人就能解困的目的。主簿果然不负所托,将县衙里的前后变故交代得清清楚楚,楚南王连夜带兵赶来,在声势上压制住了彭因新,使得闵安的目的成功了一半。
闵安代非衣辩驳,提出了一个有力主张。他对着堂上单手行过礼,侃侃说道:“诸位大人明鉴,若是将尸身冰存起来,再加热解开,就可隐瞒凶案发生的时间。此时尸身由于被冻过,且未改变倒地的形态,尸斑依然会落在原处,不会发生移动的现象。”
萧知情追问:“可否证明你的主张?”
“可以,请萧大人传唤另一名证人到堂。”
被闵安委以重任的郎中早就等在了县衙外。他看到重兵把守着大门,心底怕不过,不敢走近来敲响堂鼓。闵安左等右等,多长了一个心眼,请厉群外出查看,弄清原委后,厉群就帮郎中敲响了堂鼓。
堂鼓一敲,喻示着有冤情要申诉。郎中被衙役带上堂,向大人们证实了闵安的推断。他说道:“小相公委托我买来一头活猪宰杀,镇上冰块,再烧火解开猪身,所得的症状与案情一致。”说完后,他指着板车里放置的死猪尸体表明:“大人可走近查验。”
老书吏起身,查过猪身,与毕斯的尸单一比对,证明无误。
萧知情看着闵安,再追问:“你能辨驳毕大人死亡的时间,想必也有办法证明谁是凶手了?”
闵安一对上萧知情清亮的眸子,就感受到了一股迎面而来的压迫之力。他纳闷道,她怎么知道他有办法找出凶手,难道能读懂他的脸色么?正在迟疑间,萧知情手抚公案而坐,落落说道:“你一直用手按着腰包,很少去扶受伤的左臂,想必是有什么紧要的证物要拿出来了?”
闵安暗叹,好一副亮眼,再不迟疑,翻出了腰包的泥蜡,请萧知情批准驱动猎狗连夜查找南街外来民户聚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