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其他人纷纷散去,郑驰乐却被梁信仁叫住了。
郑驰乐已经感觉到梁信仁对自己的态度改变了不少,听到他让自己留下来也没多忐忑,等其他人散去后才问:“梁政委找我有什么事吗?”
梁信仁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注意到你的报告稿上印着些别的内容,有些好奇你在写什么而已。”
郑驰乐没想到梁信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他确实在写别的东西,去年开春他就跟关靖泽在跑菜篮子工程的调研项目,第一手材料积攒了不少,但还没做进一步整理。难得碰上这么一个空档,他跟关靖泽约好了在这个月里各自写出一份初稿,到时候两个人交换着看,瞧瞧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所谓的菜篮子工程就是搞好城市的农贸渠道,搭建当地肉、禽、蛋、菜和农副产品的一条龙生产线,尽快做到市场供得足、群众买得起、农民赚得够!这是两年前中央省那边提出的倡议,已经有地方在摸索着进行。
要知道现在农副产品市场供应短缺,别说在冬天想吃上把水灵灵的韭菜了,就算是春夏也可能出现“菜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难找,一方面是这一块没有规划好,需求大了,生产却没跟上;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城的热潮还在持续,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往城里去了。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这一块没“赚头”,干得辛苦却赚得少,靠这个为生的话生活很难有保障,更难提高生活品质。
郑驰乐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但他对于怎么驱动人去做事自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又在陈老的引导下跟着关靖泽做过全方位的调研,写起来倒也挺顺畅,平时挤着时间理清思路,现在已经写了过半,整个报告的雏形渐渐出来了。
梁信仁的名字早就写在关靖泽列出的“可结交名单”上,郑驰乐想了想,也没隐瞒:“未来两年菜篮子工程可能是各个城市的重点工作,我们也针对中央省这个倡议做了一系列调研,正好碰上集训这个空档,我就趁机来整理整理思路。”
梁信仁知道关靖泽跟着陈老学习,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是谁的指示了。
关靖泽做这个调研他可以理解,就算关老爷子再怎么不待见关振远这一支,关靖泽也是关家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别的不说,就凭他长年跟在关振远身边耳濡目染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的能力比其他同龄人高出一截。
可郑驰乐也做这件事,就让梁信仁有些吃惊了。
从他知道的东西看来,郑驰乐只是个退伍老兵养出来的。虽说他有个挺出色的姐姐,但他姐姐郑彤早早就挑起重担,能跟他相处的时间应该也不多,他能够跟上关靖泽的脚步、让关靖泽跟他处得那么好,实在很不可思议。
梁信仁很想再摸摸郑驰乐的底,偏偏他很明白自己要是进一步探问就有些逾越了。
他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即使是面对比自己要小几岁的郑驰乐,他也不想以大欺小从郑驰乐口里挖出话来。
梁信仁想了想,决定拿出诚意来抛砖引玉:“我在第一天开会时说过的那个长辈正好也在做这一块——就是曾经亲自进养殖场的那位。他已经有了点儿心得,你想听听吗?”
郑驰乐听明白了梁信仁的打算,点头说道:“我们坐下聊。”
梁信仁知道要深谈必然得花不少时间,跟郑驰乐一起借着月光坐在两颗大石头上。
他开始介绍起自己知道的东西。
他那个长辈确实负责这一块,从那个长辈以前的做法来看就知道了,那是个讲究“求真务实”的人,许多观点、许多设想都是从实践里得来的,非常贴合实际。
郑驰乐聚精会神地听着,中间一句话都没有说。
等听完梁信仁的话后他才长舒一口气,认真地说:“要是有机会,真想见见梁政委你那位长辈。”
梁信仁说:“他一向很乐意见有冲劲有志向的年轻人。”
郑驰乐应对了两句,投桃报李地说出了自己报告里的内容:“我们做的调研没有那么深入,我的话,着眼点在于怎么增大生产效益、怎么筹建农贸市场、怎么完善从出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流水线’,主要是琢磨怎么增大推动这些举措的‘驱动力’。”摆出了大概的纲要,他才挑了重点给梁信仁说了些调研内容和调研结果。
梁信仁越听越惊讶。
这样的调研报告,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其中一些设想看起来大胆,但细想之下可行性却非常高,就算是直接拿到决策会议上讨论也有一定的通过可能性!
就算这里面有关靖泽参与,能做成这样也已经很不错了,远远出了他的预期!
梁信仁忍不住:“你这份调研报告写完了吗?”
郑驰乐说:“快了,还差收尾部分。”
梁信仁说:“我有个不怎么客气的请求,我想拿来影印一份,拿回去给我那位长辈看看。”
郑驰乐当然不会拒绝,他站起来说:“好,我写完就去找梁政委。”
梁信仁说:“别叫我梁政委了,听着就怪,你要是愿意的话就叫我一声梁哥。”
郑驰乐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梁哥你可以叫我乐乐。”
梁信仁笑着说:“明天你还要集训,快回去睡觉吧。”他出言提醒,“要是受不了也别逞强,你们来集训的这批人是可以申请暂休的。”
郑驰乐笑眯眯地说:“不用,这点儿磨练不算什么。”顿了顿,他好奇地问了个一开始就想问的问题,“梁哥你说的那位长辈到底是谁呢?”
梁信仁说:“其实那位长辈跟我们家倒是没亲缘关系,不过平时比较关照我。他的名字你也许早就听说过——叶仲荣,菜篮子工程这一块他早就在想了,现在也是他负责的。”
第107章 互猜
在梁信仁面前郑驰乐自然不会把心里的变化流露分毫。
眼看已经很晚了,郑驰乐顺势挥别梁信仁回去睡觉。
躺到床上时一旁的滕兵还没睡沉,听到他回来的动静后睁开眼问:“说什么呢,这么久?”
郑驰乐说:“也没什么,就是梁政委他看了我的报告稿,过来跟我谈谈而已。”
滕兵不无羡慕地感叹:“你们党校的人一出去就是坐办公室的命啊!瞧瞧,这梁‘政委’还是学生呢,就已经官气十足了。”
郑驰乐嗤笑:“什么叫官气十足?”
滕兵说:“就是那派头、那架势、那眼神和语气,样样都跟我们不一样。”
郑驰乐当然明白滕兵说的是什么,像梁信仁那种出身的人即使姿态摆得再亲和,总归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想要得到什么也是易于反掌,因而他们气度从容、待人宽厚,仿佛是天生的高官相。
郑驰乐被梁信仁说的那句“叶仲荣”扰得没有睡意,双手支着后脑勺转过头跟滕兵闲聊起来:“其实没有不一样,是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决定了你对人对事的态度。比方说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小贩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怎么养家糊口,一块钱都能跟人争上半天;等他们的经济更宽裕一点,可以称之为‘商家’、‘商人’之后,就会想过得更体面,他们开始舍得花钱买脸面,以展现自己的身份;等他们再往前走一点,余钱和脸面都有了,就会想去沾点权——权贵权贵,有权就贵了,谁不想啊?这个时候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能看得很淡了。到哪儿都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梁政委跟我们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他已经得到了,他的目光早就转到了更长远的地方。”
滕兵咀嚼着郑驰乐的话,一时有些无言。
心上人早逝、自己碌碌无为、家中老人又等着他去奉养,一桩桩事情堆在一起让他没法平心静气地应对自己眼前的处境。
就像郑驰乐说的那样,他眼里只能看到一件事——他不能被军方清退,在档案里留下不好的一笔。可事实上如果他继续这样当个刺头挂在军队里,档案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为“刺头”并不比“清退”受欢迎。
而且退伍军人这个名头听着响亮,真正愿意接纳这个群体的企业却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是没念多少书就入伍,平日里学的也都是逞凶斗狠的技能,脾气更是因为军队里的高压政策逼得又臭又硬,现在那些讲究用“文化”来给自己产业镀金的企业家们哪会喜欢?
郑驰乐把事情说得太通透了,滕兵终于吐露自己的心声:“乐乐,我一没文化,二没能力,你觉得我退伍后可以做什么?”
郑驰乐说:“你三十了吗?”
滕兵摇摇头。
郑驰乐说:“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应该有点自己的建树。那时候人的寿命很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听过没?也就是说三十岁对于他们来说,一生几乎已经过半了。他们觉得‘三十而立’晚了吗?没有,他们不那么认为。你三十岁都没到,难道就已经觉得太晚了吗?我们的寿命比他们长,我们的各种条件比他们好,没文化可以学习、没能力可以培养,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想要为它付出一切努力的长远目标。”
郑驰乐的声音很平和,没有半点激昂的起伏,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滕兵却把每一句话都听进去了。
滕兵转头看向躺在自己身边的郑驰乐,不其然地碰上了郑驰乐那坚毅又冷静的目光。
很多时候郑驰乐脸上都带着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他那双生来就带着几分冷意的眼睛——有着这种眼神的人,骨子里永远不会是白天那个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的开朗少年。
梁信仁跟他们不一样,郑驰乐跟他们又何尝一样?这个少年,从一开始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不一般。
滕兵忍不住问:“那你呢?你有什么目标?”
郑驰乐也没隐瞒:“我的目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试试沿着选好的路往前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滕兵寻根问底:“选好的路具体是指什么?”
郑驰乐半闭起眼:“总之不会脱出我本职的范畴,也许可以叫它‘医路’吧?挺晚了,我们还是早点睡比较好,免得明天训练撑不下来。”
滕兵在黑暗中点点头说:“那睡吧。”
过了一会儿,滕兵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我以前想过考军官,但这边的军官都是军校毕业后直接派下来的,考上去的机会很小,所以我就放弃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还剩一年,我想去试一试。这边竞争太大,我可以考别的地方,别人不想去、别人熬不下去的地方,我也愿意去。乐乐,你这几天要是能抽出空来的话,能给我说点儿建议吗?”
郑驰乐对这方面不是很熟悉,但滕兵能重新拾起进取心是好事。他琢磨片刻,答应下来:“成,不过我也要先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建议不敢说会有,到时候我跟你一起捋捋思路成不成?”
滕兵说:“那敢情好!”
两个人聊完正事后都觉得眼皮有些发沉,于是都没再说话。
郑驰乐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而这个时候远在首都的关靖泽却还没睡。
他在整理自己的调研报告。
郑驰乐主要研究的是“驱动力”,中心是怎么因势利导地进行人力和资源的调配;他的着眼点却有些不同,他是从眼下最受瞩目的“市场经济”入手进行分析,。
建国初年有过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起步”阶段,很多资源、很多领域都在政策的规范下被高度整合起来,让华国上下拧在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经济渐渐有了起色。
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却渐渐被提了起来,因为患难过去之后,集中生产、集中发展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无论哪个岗位上的工人、技师或者职员,工作积极性都由于吃“大锅饭”而大大降低!至于原因?想也知道为什么——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无论干不干活、无论干得好不好,最后拿到的钱都一样,积极做事的人能多吗?
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它没有大锅饭可吃,它的生产量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市场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就可以扩大;市场慢慢把某种商品淘汰掉了,那它就可以停产了。
这就能促使企业关注市场需求,将资源、将人力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比拼指标完成量,不停地产出市面上完全不需要的废品。
近几年来大半国有企业都慢慢地进行改革,企图带领企业从计划经济下只接“指标”埋头生产的老状态里脱离出来,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
这固然是好的转变,可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还没有到位,这一改,就改得许多企业破了产关了门。
关靖泽就是从这些现状出发,探讨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要怎么和正在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关靖泽花了几天时间写好稿子,又将稿件反复改了几遍,才找了个空档去拜访老师陈老。
陈老见到自己的学生也没露出多少笑容,直接问道:“你把调研报告写出来了?”
关靖泽点点头,拿出自己写的东西交给陈老。
关靖泽的稿件陈老看过不少,他对关靖泽的一手好字是很满意的,不过对关靖泽写的东西却始终不太满意。因为以前关靖泽的行文总是文采胜于实际,说白了就是有些浮于表面,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官面文章这么写固然没问题,可要是抓不到关键点、拿不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根本没法把你的调研结果转化成可以付诸实践的提案,光有官面文章有用吗?往往放出官面文章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施行的后续举措造势,没有这个里子,你就是在那儿夸出花来没人会记住!
陈老敲打过关靖泽很多回,关靖泽交上来的稿子也打回过无数遍,对关靖泽要求非常严格。
这一次他拿到关靖泽的成稿后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终于有了笑意:“这次做得还行,看得出很用心。稿子就留在我这儿,过两天我帮你推到日报那边发出去,现在日报那边正好在做市场经济的专题,你参与一下有好处。不过稿子就算能发表也不代表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再等等吧,稿子发表后肯定会有反响,到时候夸你的人当然会有,但夸你的话你听听就成了;你要听进去的是挑你刺的话,盯着你的眼睛多了,你的种种不足也会暴露出来——别逃避这些意见,趁着你还年轻——趁着你还在犯了错能被宽容的年纪,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靖泽听着陈老严厉之中带着浓浓爱护之意的教导,心中感动:“我一定会的,老师。”
与此同时,叶仲荣也收到了一份来自淮昌的影印件。
叶仲荣拆开包裹着它的大信封一看,就见到了梁信仁写的信。梁信仁在信里写出自己在淮昌的见闻,着重提到个党校“新生”,叫郑驰乐。
叶仲荣隐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仔细一回想,侄儿叶曦明去淮昌时可不就遇上了这娃儿吗?
叶仲荣听叶曦明念叨过几次,不过小孩子间的往来他一向不太关注,也没追问过叶曦明别的什么。
没想到梁信仁去淮昌一趟,居然又碰上了这娃儿。
听叶曦明说他是学医的,怎么又跑去党校那边?
叶仲荣微微皱了皱眉,往下一翻,就看到那写了满纸的流畅字迹。
郑驰乐的行文风格非常简洁,每一点都摆足了论据才展开叙述、提出设想,整个文章看下来没费多少时间。
可叶仲荣看完后反倒停下来想很久才把它消化完。
郑驰乐的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他的阅历摆在那、能接触到的事情也摆在那,但他非常聪明地以“点”切入,通篇只提基层、只提实践,没把自己上升到全局的高度。
郑驰乐已经感觉到梁信仁对自己的态度改变了不少,听到他让自己留下来也没多忐忑,等其他人散去后才问:“梁政委找我有什么事吗?”
梁信仁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注意到你的报告稿上印着些别的内容,有些好奇你在写什么而已。”
郑驰乐没想到梁信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他确实在写别的东西,去年开春他就跟关靖泽在跑菜篮子工程的调研项目,第一手材料积攒了不少,但还没做进一步整理。难得碰上这么一个空档,他跟关靖泽约好了在这个月里各自写出一份初稿,到时候两个人交换着看,瞧瞧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所谓的菜篮子工程就是搞好城市的农贸渠道,搭建当地肉、禽、蛋、菜和农副产品的一条龙生产线,尽快做到市场供得足、群众买得起、农民赚得够!这是两年前中央省那边提出的倡议,已经有地方在摸索着进行。
要知道现在农副产品市场供应短缺,别说在冬天想吃上把水灵灵的韭菜了,就算是春夏也可能出现“菜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难找,一方面是这一块没有规划好,需求大了,生产却没跟上;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城的热潮还在持续,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往城里去了。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这一块没“赚头”,干得辛苦却赚得少,靠这个为生的话生活很难有保障,更难提高生活品质。
郑驰乐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但他对于怎么驱动人去做事自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又在陈老的引导下跟着关靖泽做过全方位的调研,写起来倒也挺顺畅,平时挤着时间理清思路,现在已经写了过半,整个报告的雏形渐渐出来了。
梁信仁的名字早就写在关靖泽列出的“可结交名单”上,郑驰乐想了想,也没隐瞒:“未来两年菜篮子工程可能是各个城市的重点工作,我们也针对中央省这个倡议做了一系列调研,正好碰上集训这个空档,我就趁机来整理整理思路。”
梁信仁知道关靖泽跟着陈老学习,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是谁的指示了。
关靖泽做这个调研他可以理解,就算关老爷子再怎么不待见关振远这一支,关靖泽也是关家这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别的不说,就凭他长年跟在关振远身边耳濡目染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的能力比其他同龄人高出一截。
可郑驰乐也做这件事,就让梁信仁有些吃惊了。
从他知道的东西看来,郑驰乐只是个退伍老兵养出来的。虽说他有个挺出色的姐姐,但他姐姐郑彤早早就挑起重担,能跟他相处的时间应该也不多,他能够跟上关靖泽的脚步、让关靖泽跟他处得那么好,实在很不可思议。
梁信仁很想再摸摸郑驰乐的底,偏偏他很明白自己要是进一步探问就有些逾越了。
他是个很讲原则的人,即使是面对比自己要小几岁的郑驰乐,他也不想以大欺小从郑驰乐口里挖出话来。
梁信仁想了想,决定拿出诚意来抛砖引玉:“我在第一天开会时说过的那个长辈正好也在做这一块——就是曾经亲自进养殖场的那位。他已经有了点儿心得,你想听听吗?”
郑驰乐听明白了梁信仁的打算,点头说道:“我们坐下聊。”
梁信仁知道要深谈必然得花不少时间,跟郑驰乐一起借着月光坐在两颗大石头上。
他开始介绍起自己知道的东西。
他那个长辈确实负责这一块,从那个长辈以前的做法来看就知道了,那是个讲究“求真务实”的人,许多观点、许多设想都是从实践里得来的,非常贴合实际。
郑驰乐聚精会神地听着,中间一句话都没有说。
等听完梁信仁的话后他才长舒一口气,认真地说:“要是有机会,真想见见梁政委你那位长辈。”
梁信仁说:“他一向很乐意见有冲劲有志向的年轻人。”
郑驰乐应对了两句,投桃报李地说出了自己报告里的内容:“我们做的调研没有那么深入,我的话,着眼点在于怎么增大生产效益、怎么筹建农贸市场、怎么完善从出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流水线’,主要是琢磨怎么增大推动这些举措的‘驱动力’。”摆出了大概的纲要,他才挑了重点给梁信仁说了些调研内容和调研结果。
梁信仁越听越惊讶。
这样的调研报告,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其中一些设想看起来大胆,但细想之下可行性却非常高,就算是直接拿到决策会议上讨论也有一定的通过可能性!
就算这里面有关靖泽参与,能做成这样也已经很不错了,远远出了他的预期!
梁信仁忍不住:“你这份调研报告写完了吗?”
郑驰乐说:“快了,还差收尾部分。”
梁信仁说:“我有个不怎么客气的请求,我想拿来影印一份,拿回去给我那位长辈看看。”
郑驰乐当然不会拒绝,他站起来说:“好,我写完就去找梁政委。”
梁信仁说:“别叫我梁政委了,听着就怪,你要是愿意的话就叫我一声梁哥。”
郑驰乐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梁哥你可以叫我乐乐。”
梁信仁笑着说:“明天你还要集训,快回去睡觉吧。”他出言提醒,“要是受不了也别逞强,你们来集训的这批人是可以申请暂休的。”
郑驰乐笑眯眯地说:“不用,这点儿磨练不算什么。”顿了顿,他好奇地问了个一开始就想问的问题,“梁哥你说的那位长辈到底是谁呢?”
梁信仁说:“其实那位长辈跟我们家倒是没亲缘关系,不过平时比较关照我。他的名字你也许早就听说过——叶仲荣,菜篮子工程这一块他早就在想了,现在也是他负责的。”
第107章 互猜
在梁信仁面前郑驰乐自然不会把心里的变化流露分毫。
眼看已经很晚了,郑驰乐顺势挥别梁信仁回去睡觉。
躺到床上时一旁的滕兵还没睡沉,听到他回来的动静后睁开眼问:“说什么呢,这么久?”
郑驰乐说:“也没什么,就是梁政委他看了我的报告稿,过来跟我谈谈而已。”
滕兵不无羡慕地感叹:“你们党校的人一出去就是坐办公室的命啊!瞧瞧,这梁‘政委’还是学生呢,就已经官气十足了。”
郑驰乐嗤笑:“什么叫官气十足?”
滕兵说:“就是那派头、那架势、那眼神和语气,样样都跟我们不一样。”
郑驰乐当然明白滕兵说的是什么,像梁信仁那种出身的人即使姿态摆得再亲和,总归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做什么事都游刃有余、想要得到什么也是易于反掌,因而他们气度从容、待人宽厚,仿佛是天生的高官相。
郑驰乐被梁信仁说的那句“叶仲荣”扰得没有睡意,双手支着后脑勺转过头跟滕兵闲聊起来:“其实没有不一样,是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决定了你对人对事的态度。比方说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小贩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怎么养家糊口,一块钱都能跟人争上半天;等他们的经济更宽裕一点,可以称之为‘商家’、‘商人’之后,就会想过得更体面,他们开始舍得花钱买脸面,以展现自己的身份;等他们再往前走一点,余钱和脸面都有了,就会想去沾点权——权贵权贵,有权就贵了,谁不想啊?这个时候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能看得很淡了。到哪儿都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梁政委跟我们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现在追求的东西他已经得到了,他的目光早就转到了更长远的地方。”
滕兵咀嚼着郑驰乐的话,一时有些无言。
心上人早逝、自己碌碌无为、家中老人又等着他去奉养,一桩桩事情堆在一起让他没法平心静气地应对自己眼前的处境。
就像郑驰乐说的那样,他眼里只能看到一件事——他不能被军方清退,在档案里留下不好的一笔。可事实上如果他继续这样当个刺头挂在军队里,档案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因为“刺头”并不比“清退”受欢迎。
而且退伍军人这个名头听着响亮,真正愿意接纳这个群体的企业却不多——因为他们大多是没念多少书就入伍,平日里学的也都是逞凶斗狠的技能,脾气更是因为军队里的高压政策逼得又臭又硬,现在那些讲究用“文化”来给自己产业镀金的企业家们哪会喜欢?
郑驰乐把事情说得太通透了,滕兵终于吐露自己的心声:“乐乐,我一没文化,二没能力,你觉得我退伍后可以做什么?”
郑驰乐说:“你三十了吗?”
滕兵摇摇头。
郑驰乐说:“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应该有点自己的建树。那时候人的寿命很短,‘人生七十古来稀’听过没?也就是说三十岁对于他们来说,一生几乎已经过半了。他们觉得‘三十而立’晚了吗?没有,他们不那么认为。你三十岁都没到,难道就已经觉得太晚了吗?我们的寿命比他们长,我们的各种条件比他们好,没文化可以学习、没能力可以培养,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想要为它付出一切努力的长远目标。”
郑驰乐的声音很平和,没有半点激昂的起伏,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滕兵却把每一句话都听进去了。
滕兵转头看向躺在自己身边的郑驰乐,不其然地碰上了郑驰乐那坚毅又冷静的目光。
很多时候郑驰乐脸上都带着笑,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他那双生来就带着几分冷意的眼睛——有着这种眼神的人,骨子里永远不会是白天那个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的开朗少年。
梁信仁跟他们不一样,郑驰乐跟他们又何尝一样?这个少年,从一开始就已经展现出了他的不一般。
滕兵忍不住问:“那你呢?你有什么目标?”
郑驰乐也没隐瞒:“我的目标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试试沿着选好的路往前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滕兵寻根问底:“选好的路具体是指什么?”
郑驰乐半闭起眼:“总之不会脱出我本职的范畴,也许可以叫它‘医路’吧?挺晚了,我们还是早点睡比较好,免得明天训练撑不下来。”
滕兵在黑暗中点点头说:“那睡吧。”
过了一会儿,滕兵的声音突然又响了起来:“我以前想过考军官,但这边的军官都是军校毕业后直接派下来的,考上去的机会很小,所以我就放弃了。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还剩一年,我想去试一试。这边竞争太大,我可以考别的地方,别人不想去、别人熬不下去的地方,我也愿意去。乐乐,你这几天要是能抽出空来的话,能给我说点儿建议吗?”
郑驰乐对这方面不是很熟悉,但滕兵能重新拾起进取心是好事。他琢磨片刻,答应下来:“成,不过我也要先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建议不敢说会有,到时候我跟你一起捋捋思路成不成?”
滕兵说:“那敢情好!”
两个人聊完正事后都觉得眼皮有些发沉,于是都没再说话。
郑驰乐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而这个时候远在首都的关靖泽却还没睡。
他在整理自己的调研报告。
郑驰乐主要研究的是“驱动力”,中心是怎么因势利导地进行人力和资源的调配;他的着眼点却有些不同,他是从眼下最受瞩目的“市场经济”入手进行分析,。
建国初年有过一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起步”阶段,很多资源、很多领域都在政策的规范下被高度整合起来,让华国上下拧在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经济渐渐有了起色。
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却渐渐被提了起来,因为患难过去之后,集中生产、集中发展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无论哪个岗位上的工人、技师或者职员,工作积极性都由于吃“大锅饭”而大大降低!至于原因?想也知道为什么——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无论干不干活、无论干得好不好,最后拿到的钱都一样,积极做事的人能多吗?
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它没有大锅饭可吃,它的生产量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市场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就可以扩大;市场慢慢把某种商品淘汰掉了,那它就可以停产了。
这就能促使企业关注市场需求,将资源、将人力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比拼指标完成量,不停地产出市面上完全不需要的废品。
近几年来大半国有企业都慢慢地进行改革,企图带领企业从计划经济下只接“指标”埋头生产的老状态里脱离出来,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
这固然是好的转变,可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还没有到位,这一改,就改得许多企业破了产关了门。
关靖泽就是从这些现状出发,探讨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要怎么和正在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关靖泽花了几天时间写好稿子,又将稿件反复改了几遍,才找了个空档去拜访老师陈老。
陈老见到自己的学生也没露出多少笑容,直接问道:“你把调研报告写出来了?”
关靖泽点点头,拿出自己写的东西交给陈老。
关靖泽的稿件陈老看过不少,他对关靖泽的一手好字是很满意的,不过对关靖泽写的东西却始终不太满意。因为以前关靖泽的行文总是文采胜于实际,说白了就是有些浮于表面,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官面文章这么写固然没问题,可要是抓不到关键点、拿不出切合实际的建议,根本没法把你的调研结果转化成可以付诸实践的提案,光有官面文章有用吗?往往放出官面文章都是为了给自己准备施行的后续举措造势,没有这个里子,你就是在那儿夸出花来没人会记住!
陈老敲打过关靖泽很多回,关靖泽交上来的稿子也打回过无数遍,对关靖泽要求非常严格。
这一次他拿到关靖泽的成稿后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终于有了笑意:“这次做得还行,看得出很用心。稿子就留在我这儿,过两天我帮你推到日报那边发出去,现在日报那边正好在做市场经济的专题,你参与一下有好处。不过稿子就算能发表也不代表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再等等吧,稿子发表后肯定会有反响,到时候夸你的人当然会有,但夸你的话你听听就成了;你要听进去的是挑你刺的话,盯着你的眼睛多了,你的种种不足也会暴露出来——别逃避这些意见,趁着你还年轻——趁着你还在犯了错能被宽容的年纪,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关靖泽听着陈老严厉之中带着浓浓爱护之意的教导,心中感动:“我一定会的,老师。”
与此同时,叶仲荣也收到了一份来自淮昌的影印件。
叶仲荣拆开包裹着它的大信封一看,就见到了梁信仁写的信。梁信仁在信里写出自己在淮昌的见闻,着重提到个党校“新生”,叫郑驰乐。
叶仲荣隐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仔细一回想,侄儿叶曦明去淮昌时可不就遇上了这娃儿吗?
叶仲荣听叶曦明念叨过几次,不过小孩子间的往来他一向不太关注,也没追问过叶曦明别的什么。
没想到梁信仁去淮昌一趟,居然又碰上了这娃儿。
听叶曦明说他是学医的,怎么又跑去党校那边?
叶仲荣微微皱了皱眉,往下一翻,就看到那写了满纸的流畅字迹。
郑驰乐的行文风格非常简洁,每一点都摆足了论据才展开叙述、提出设想,整个文章看下来没费多少时间。
可叶仲荣看完后反倒停下来想很久才把它消化完。
郑驰乐的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他的阅历摆在那、能接触到的事情也摆在那,但他非常聪明地以“点”切入,通篇只提基层、只提实践,没把自己上升到全局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