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太子看向宁国公府的招牌,问道,“能不能不惊动宁国公?”
  他今日不是来微服来访,不过是好奇张彦瑾最近在折腾什么新的东西,张彦瑾此人,似乎极少做无用功,他要的那批纸张,想必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对于张彦瑾脑海里时不时冒出来的主意,似乎总能让人打开眼界,太子既然有了猜测便是想要来探上一探的。
  “刘德,你和我进去,其他人在外面等着。”太子想了想道,便径直走入宁国公府,刘德在跟在身后,示意宁国公府德人不要弄出大动静,只找了一个小厮带路来到张彦瑾所在的地方。
  “这个要再挖深一些,这个要平整一些,高度一致,这样印刷的时候才不会分布不匀。“
  太子进门的时候就见院子里摆满了书桌,每个人手上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手里的东西。
  “嘘”太子制止刘德喊人的举动,他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看着旁边摆满了刻板。
  等到张彦瑾把木工手里的活检查完,才发现太子已经站在那里。
  “太子,”张彦瑾行礼的动作被太子扶住。
  “我今日是微服出巡,你唤我一声李兄便可。”太子笑道。
  “这使不得,使不得。”。张彦瑾那里敢和未来的储君称兄道弟,他连忙摆手。
  这要是喊了出去,那皇帝老头知道了还不知道要怎么和自己算账了。
  “既然如此,那你不叫便不叫,只是不要把我的身份说出来,省的这些人不自在,我看你们再雕刻的似乎是书本?”,
  太子指着旁边排着的木板到,虽然那些字看着似乎有些奇怪,倒是不难认,只是似乎是反的。
  “请里面请。”张彦瑾将太子带到院子旁边的小房子里面。
  这太子要是站在外面,迟早有人会发现的,上次太子来过宁国公府,想来有不少的人是认识这太子的。
  伯父要是知道太子来了,还不得全家上下来迎接,到时候自己的活也不用干了,光光是寒暄就得浪费大半天的时间。
  “太子请看,这是我们雕刻出来的三字经。”这第一批的成品出来,太子就上门来了,刚好张彦瑾想请人参考参考,看看这些成品是不是符合当下大魏人的使用习性。
  “这些可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每本写的字体大小分毫不差,看来这抄写的人似乎功底颇为扎实。”太子翻看着张彦瑾递过来的三字经,内容是广为流传的“人之初,性本善”让太子惊讶的是这排版和抄写之功,一模一样,倒是有些少见。
  “这个可不是抄写来的,这是复印。”张彦瑾神秘地笑道。
  天底下可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可是却可以用同一个模板来复制出同一片叶子。
  “什么是复印?”太子听到这新奇之语,回想起他看过的书中,似乎未曾提到过,太子自然不可能自认为无所不知,可既然有不知就要求知之。
  “这复印就是我刚刚和太子您说的雕刻之书,你觉得这书籍抄写要多久才能完成?”张彦瑾指着桌上数十本的三字经,问道。
  “三字经全书有两千两百八十个字,如果是擅长之人来抄写,差不多要一个时辰左右才能抄写完,加之你这数十本的三字经字体一致,怕是要三日左右才能抄写完。”太子道。
  “我这些书可不是请人抄写的,而是我用复印之书得来的。”张彦瑾又道,”我这些书不过两个时辰便装订成本了。“
  太子闻此,着急道,“你还没说说这复印之书是什么呢”,张彦瑾的话让他好奇不已,两个时辰便可完成这数十本的三字经,这天底下真有这神奇之物。
  “我把这些字刻在木板上,然后涂抹上墨汁,再把纸张覆盖上去,这字自然就复印到纸上了,一张纸需要的时间不过是两三个呼吸的时间,完整数十本还加上了墨汁烘干的时间,若是又风的话,还用不上两个时辰。”
  雕刻印刷有点像复印机一般,张彦瑾便把这些书本的制作过程称之为复印。
  “你现在手里头有多少书的模板?”太子拉着张彦瑾问道,这复印纸书若是可以广为传播,对大魏的读书人莫是个大好事,太子从小虽不缺书本,可是他却知道那些书籍的珍贵之处,寒门难出贵子莫不是因为读书所需要的钱财过多。
  张彦瑾见太子这么快就知道这雕刻印刷的用处,心里也不由地佩服起来。
  “我现在手里再雕刻的只有三字经,百家姓还在制作中。”张彦瑾答道。
  “太好了,父皇若是听到这个好消息一定会很高兴,张卿不亏是我大魏的栋梁之才。”太子兴奋道,这张彦瑾果真是个人才,从煤矿,修路,要雪药,无一不让他惊叹。
  “我要把这个消息和父皇说说,你可同意?”太子询问道。
  太子对张彦瑾此人自然是欣赏的,固然要得到张彦瑾的同意,他虽然贵为太子,却是个自谦的人。
  第131章
  “这是自然的, 我原本也是想等成品出来完善之后呈给皇上看的。”张彦瑾笑道, 他自然是同意, 有了太子的传话,自己再去和皇上说便没有那么突兀, 太子今天来的还真是及时。
  太子不过听自己说了一遍便明白这雕刻之书的重要意义, 说明太子不仅仅是一个豁达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通透的储君,张彦瑾对太子的认识也加深了几分。
  张彦瑾把手上完成了三字经交给太子带回皇宫。
  同时也让手下的人加紧帮忙制作第一批百家姓, 李郢那边还在等着张彦瑾给他送书。
  张彦瑾打算把这一批书义卖出去,所得利润全部捐给学堂, 他打算在城中建立一个启蒙学院,用这第一批的书来着手那些普通人家不足十岁的小孩来学堂启蒙。
  第二日, 张彦瑾便得到了皇上的宣召。
  “好小子, 你真是让朕意外。”张彦瑾一踏进御书房就听到皇上爽朗的笑声。
  看来太子把功课做的很足,皇上龙颜大悦。
  太子之前若不是身体病弱,相比现在朝廷的党派之争也不会像之前这般混乱,张彦瑾参见过皇上后便站在下首不语。
  听着皇上洋洋洒洒说了快一刻钟,之前的事情皇上都没这么大反应, 这倒是让张彦瑾有些好奇了。
  “张卿, 这雕刻之术你是如何得知的?”皇上问道。
  “回皇上, 臣有日出门发现外面书籍甚少,打听一番才知道现在抄写书籍费时费力,而且价格甚高,便想道此处。”张彦瑾答道。
  皇上闻言, 点了点头,道:“我大魏就是需要像张卿这种善于发现和发明的人才,而不是那种整日就知道饮酒享乐不劳而获的人。”
  张彦瑾听了皇上的话,默默不语,这皇上每次在抬高别人的时候似乎都喜欢隐射些什么,还好这御书房没有其他大臣,皇上这话明着是在夸自己,实际上也是在给张彦瑾树敌。
  “大魏自然是人才济济,张彦瑾不过是万千之一。”张彦瑾道,皇上往高处了抬,他就得自己往低处了走,自古君王心思难猜,横竖不过是因为臣子居功甚伟。
  “张卿就莫自谦了,张卿,我大魏若是有了这雕刻印刷术,便可以教化民众,进学院学习的人多了,那山匪便少了,知书达理的人多了,那抢劫斗殴的人便少了,况且朝中现在紧缺人才,若是多了这些读书人,那入太学院的不止世家子弟,更是也有民众百姓。”皇上感慨道。
  张彦瑾闻言,心中不由大喜,皇上竟然有选拔普通民众入朝为官之意,这叫他如何不高兴,省的他还要想法子去说服皇上。
  据他说知,大魏现在的为官之道不是世袭便是举荐,这才导致了权利的分散,朝政的混乱,各个党派各自为政,皇上更多的是把心力用在维持党派权利平衡之间,若万一有哪家独大,皇权便有可能随时受到威胁。
  “皇上为何不采取考试之制?这读书的人多了,总归不可能全都道朝中就职?”张彦瑾一遍虚心地停教,见皇上停顿下来,便提出自己的想法。
  “入我太学院自然是要考试的,凡是人品和才能皆具备方可到太学院读书,经过师长考核举荐方可入朝中就职,只是进来太学院少有百姓考入,想来是读书人过少的原因。”皇上又道:“有了张卿这新发明,相比读书弟子躲起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皇上,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张彦瑾道。
  太学院那就是贵族学校,普通百姓就算是考进了,去那里面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就算是在太学院有机会入朝政,可也得要有命在才行。
  还不如去参军,至少那战功是实打实的。
  “有话直言,怎么还打起哑谜来了?皇上见张彦瑾一本正经,笑道。
  这小子果真是个,皇上以为张彦瑾是要和自己谈什么条件,便在心里琢磨有什么可以给张彦瑾的。
  “太书院虽然也是考试,但那毕竟只是对少部分人来说,皇上,若是咱们大魏推行这读书之道,总得有什么可以让百姓愿意投入进去的目标,虽然这雕刻印刷书降低了书籍的购买价格,可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理念并不会因为这雕刻印刷术而改变。”张彦瑾说道。
  “你觉得刚刚朕是在异想天开?”皇上问道。
  前面他刚刚说读书可以教化百姓,这后脚张彦瑾就说不可能有很多的人愿意去读书,这不是在打皇上的脸麽。
  徐公公在一旁听着,都替这侍郎大人汗颜,把天聊成这样,也就是有这张大人了,不过见皇上并没有生气的样子,徐公公便依旧装作雕像模样。
  万一皇上要是生气了,他可就得叫人拿下这侍郎张大人了。
  “自然不是,皇上说的话让臣受益匪浅,而臣现在所提到得是如何才能让百姓主动地去读书?“张彦瑾道。
  这古代人注重务农,读书入仕的观念在大魏并不盛行,虽然可能有那么少部分天才自小就对读书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百姓过的是按部就班,织布耕田的生活。
  书籍价格降低自然有可能掀起一股热潮,可是热潮过后的现象是什么,张彦瑾不用猜想也知道是什么样,就好比以前的扫盲大战一样,是一场持久战。
  “那你说说该如何让百姓主动读书?”皇上饶有兴致地问道。
  “臣之前提到过考试,皇上为何不设立一种制度,让读书人有机会直接到朝中入仕呢?臣惶恐,之前听皇上提到过朝中恰是对人才有些青黄不接,若是每年有大批的读书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而直接到朝中就职,那自然就不会存在着些问题了。“
  皇上听张彦瑾所言,心中似乎有所触动,对着张彦瑾道:“张卿既然提出这考试之举,莫不是心中已经有了成算?“
  “臣惶恐,不过是有些想法,不知该讲不该讲。”张彦瑾做出为难状。
  这事得皇上主动提出来,不然他张彦瑾届时又会成为众矢之的,可若是皇上得意思,那便无人敢言。
  “你且说来看看,免你无罪。”皇上见张彦瑾一脸担心谨慎的样子,自然知道张彦瑾端的是什么架子,他眯着眼想道朝中那些大臣的脸,看张彦瑾更是顺眼。
  那些大臣整天就知道谋算自己的利益,把在天底下的百姓都不放在眼里,整日就知道中饱私囊。
  若朝中天天都和张彦瑾一般,为大魏做些好事,这天下难道还会不太平昌盛吗?
  张彦瑾见皇上突然又对自己笑了起来,有些摸不着头脑,他要是知道皇上又在心里拿他和着重其他大臣做比较,心里便只有苦笑的份了。
  “皇上,这考试之度既然是为了让读书人又入朝为官,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机会,便称之为科举,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既可以让有志之士得到重用,也可以缓解朝廷的用人之荒。“
  皇上听到张彦瑾这么说,心里已经明白了三分,若是采取这科举制度,便可以打破世族垄断和大魏现有的用人僵局。
  张彦瑾这段话可算是说到皇上的心里去了,这让皇上对张彦瑾更加刮目相看。
  “张卿接着说。”皇上做出洗耳恭听的的姿势。
  张彦瑾看在眼里,知道今天这话皇上是听进去了,果然皇权集中是每一个帝王终生致力于的事业。
  “通过分科取士的方法,既可以保证求仕之人有足够的学识和见识,也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像是擅长算法的人可以到工部就职,文笔好的人可以到吏部做统计,懂礼法的人可以到礼部做司礼,若是遇到全才,那更好,可以做统领之类的官职。”张彦瑾道。
  这科举制度的优点不止这些,可是单单可以打破世族的垄断这一点就足够让皇上重视起来。
  皇上听到张彦瑾这吗说,心中大喜,当即拍板道:“张卿可回去把这考试的规范撰写出来?到时候朕下诏天下,凡是有治世之才和专业之能的人皆可以到京城来参加科举。”至于会难处,张彦瑾确实好用。
  “皇上,这科举之事所要筹备的地方众多,应当先准备得当,再昭告天下。”张彦瑾建议道。
  “这个是小事,此事由张卿负责,此事大擅,但是阻力只怕不少。”
  张彦瑾已经决心斗,那自然就不怕:“开科取士,会让皇上赢得民心,民心说向,众人都有了盼头,一开始是难了些,但是日后足以让我朝千秋百代。”
  这个足够说服皇上。这年头,皇上被世家压着也憋屈啊,但是前朝崩溃之前车之鉴,他不能不忍着。
  “在张卿看来,这科举该是什么时候开始最为妥当?”皇上眯了眯眼,暗示说道。
  “大魏国土之大,等诏令下发道各地当是需要些时日,今年怕是来不及了,且这科举应当时间,各地距离遥远,若是都挤到这京城怕是不妥。”张彦瑾道。
  这科举之事和修路不一样,这是关系到全天下读书人的事,且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便开始。
  “若是能到进城参加科举之人,车马和住宿之费用由官府来承办,张卿意见如何?“
  若是能用钱来瓦解世族的力量,皇上早就这么做了,可那些世族都是些喂不饱的恶狼,皇上这才时刻防备着。
  “皇上此举定然是大利于民众的,不过大魏人口之多,若是人人都来参加科举,岂不是有些不妥。“
  张彦瑾没说的是这要是有些人打着幌子来坑蒙拐骗,这好意怕是就成了恶果。
  “可若是通过层层选拔,由乡试,到府试,再到天子脚下的春闱,这样层层选拔,到时候过了春闱,入天子门生,到时候皇上可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