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陈楚的主意
“不糊涂吗。”陈楚撇撇嘴:“炎黄在世时天气可比现在恶劣多了,动不动赤地千里,难道炎帝黄帝做的还不如历史上的皇帝好?”
“大秦帝国统一天下,修长城,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多大的功业,不也是天怒人怨,二世而亡?”
“文景时期,天下的灾难还少吗,外有匈奴不断南侵,内有七王之乱为祸天下,各州各郡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灾情,难道有人敢质疑文帝景帝?那么多皇帝,几个人有资格跟他们相提并论?”
李二一拍手:“对啊,连这样的帝王天下都不太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老天根本没有感情,喜怒无常,没有规律?”
“你说对了一半,老天确实没有感情,喜怒无常,但并不是说它是没有规律的,而且,老天并不是一种生命或者存在,它没有意识,只是被老百姓神话为某种存在了。”
“天要下雨,不会因为人怎么样就能阻止,除非你能把乌云驱散。”陈楚说,李二摇摇头,开玩笑,这种事怎么可能有人做到,太梦幻了。
“管你是昏君还是明君,乌云来了,他就要打雷下雨,乌云走了,就是要干旱灾荒,黄水决堤了,不会因为你是什么皇帝,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就会改变,除非你能把堤坝堵住,否则你就算是摆贡品祭祀,难道老天爷就能听你的,把洪水收回去?”
李二和长孙无忌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要知道祭祀可是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家族祭祀家祖,国家祭祀社稷,求的就是家人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哪个皇帝不祭祀,该发生的灾害不还是发生了?他李二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可这陈楚说的不客气啊,把祭祀说的一无是处的样子,这还是让他们接受不了的。
“别说大唐现在这个情况,哪怕突厥跟吐蕃现在给灭了,整个大唐现在富庶繁华无比,老百姓不愁吃穿,也没有任何作乱,关中他该干旱,还是干旱,跟你那些乱七八糟的原因有什么干系?”
李二跟长孙无忌都是熟读诗书的人,回想华夏过往数千年的历史,可不是吗?
天喜怒无常,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管你世间怎么样,该打雷就打雷,该下雨就下雨,皇帝觉得是自己的行为惹怒上天了,多少沾点自恋……
李二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实际上这个话题之前他们跟陈楚是讨论过了,但没有这次说的这么透彻。
这一次他是真的隐隐觉得,人世间可能真的影响不了老天,那么他李二那些作为,自然更没影响了。
他越看陈楚越是顺眼,满朝大学士都讲不出的道理,让这小子浅显易懂的讲出来了。
一群人饱读诗书,满口之乎者也,反而不如这个九成九连四书五经都不懂的家伙,真是一群饭桶啊。
长孙无忌也是心情舒畅,感觉自己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一般。
而且最重要的是,陛下以后行事不会再因为顾忌所谓的上天而收手收脚了,这是好事啊。
他提醒道:“那关中灾情到底怎么治理呢,陈楚你就没有一点头绪?”
陈楚摸了摸下巴:“反正庄稼是别想了,没救了,不过土豆却不需要那么多水,只要到时候大面积进行种植,所需的水分都由人力直接运送,到秋天关中的饥荒问题可以解决。”
“某也是这么想的。”李二一拍桌子,赶紧问:“土豆确定三个月内一定能长出来吗?”
陈楚心里是没把握的,但他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在家里没事发豆芽的事,透明杯子里的豆芽种子,他是眼睁睁看着它一天一天茁壮成长,最后把土壤给顶开,植物的生命力有多顽强可见一斑。
“绝对不会有问题,哪怕土豆到时候长不到三十石,但收成也远远不是其他作物能比的,主要是我不擅长种地。”陈楚解释道。
李二看了看陈楚的手,一想也是,这白白嫩嫩的,世家公子基本也就这个程度了,说他擅长农活他也不信啊。
不需要三十石,能有个十石,上千斤,其实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至于人畜的用水,我是这样考虑的。”陈浩咳嗽一声。
“集合天下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擅长地理志、行遍五湖四海的,让他们在关中各处寻找水源开凿水井,然后可以命令工匠在冰雪融水下面建立堤坝蓄水,然后通过人力运送到周围的州县。”
“其次可以把一些实在偏僻而干旱的地区,集体进行迁徙,人口集中起来方便管理,也节省运输成本。”
听着陈楚分析的这三点,两个人有点发呆,回过神来后,连忙把他这三点记住,心里倒抽一口冷气。
实际上朝堂中,很多大臣的讨论也多少跟这三点有关,但是大家因为不够了解,说的都语焉不详,总结说就是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建议都提一点,具体该怎么做却又抓瞎,以至于根本讨论不下去。
但是陈楚提的这三点,却让李二跟长孙无忌下意识觉得可行。
从古至今,各类地理志之类的典著也有不少了,出现了许多对水文有了解的人物,想必他们对哪里能打出水肯定比地方官府懂得更多。
其次就是拦截冰雪融水,此前无忌也说过这事,但他提的是引水灌溉,陈楚是蓄水运送。
李二是倾向于后者的,毕竟引水挖渠,这工程量想想就头皮发麻,还不如就地拦截成水库,需要用水的自己去取不就好了。
人口迁徙这个更是没有人想到,大唐子民对家乡故土是极为看重的,往年战乱时甚至都有许多百姓选择留在家乡,只有大饥荒、瘟疫等实在活不下去的情况才会流亡。
但大唐不是要让他们离开自己家乡,只是让他们暂时搬迁到交通更好的地方,便于水源补给和朝廷赈济,等关中气候恢复正常了再搬回去,想必这样就不会有人反对了,政策也容易推行下去。
李二背着手,在房间里激动的走来走去,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这些政策推行下去,关中的灾情一定能被遏制住。
等到土豆开始种植,秋冬的粮食也有了,至于春夏,老百姓是有存粮的,毕竟就算没有旱灾春夏也不是收获的季节。
长孙无忌激动过后,也是稍微冷静下来:“陈楚,我们拦截黄河源头的水,会不会造成黄河流量下降,影响中下游的灌溉,甚至引起淤泥堵塞?”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李二竖起耳朵,想听陈楚怎么说。
陈楚听的好笑:“你们知道黄河的源头到底是多少河流溪水汇聚成的吗?成千上万!不是我看不起大唐,大唐要真能到处堵截水源,造成黄河中下游的水源不足,那可真是牛逼了。”
要知道现在的水土流失可没后世严重,天知道多少干流汇聚才形成滔滔黄河水,一群连基建能力都没有的古人,想堵黄河,做梦啊?
李二当年打仗时也是满天下跑,经历的多了,他知道民夫在山中开工的难度,哪怕出动海量人手,他感觉能修建几座靠谱的水库就不错了,无忌的话纯属杞人忧天。
“大秦帝国统一天下,修长城,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多大的功业,不也是天怒人怨,二世而亡?”
“文景时期,天下的灾难还少吗,外有匈奴不断南侵,内有七王之乱为祸天下,各州各郡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灾情,难道有人敢质疑文帝景帝?那么多皇帝,几个人有资格跟他们相提并论?”
李二一拍手:“对啊,连这样的帝王天下都不太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老天根本没有感情,喜怒无常,没有规律?”
“你说对了一半,老天确实没有感情,喜怒无常,但并不是说它是没有规律的,而且,老天并不是一种生命或者存在,它没有意识,只是被老百姓神话为某种存在了。”
“天要下雨,不会因为人怎么样就能阻止,除非你能把乌云驱散。”陈楚说,李二摇摇头,开玩笑,这种事怎么可能有人做到,太梦幻了。
“管你是昏君还是明君,乌云来了,他就要打雷下雨,乌云走了,就是要干旱灾荒,黄水决堤了,不会因为你是什么皇帝,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就会改变,除非你能把堤坝堵住,否则你就算是摆贡品祭祀,难道老天爷就能听你的,把洪水收回去?”
李二和长孙无忌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要知道祭祀可是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家族祭祀家祖,国家祭祀社稷,求的就是家人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哪个皇帝不祭祀,该发生的灾害不还是发生了?他李二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可这陈楚说的不客气啊,把祭祀说的一无是处的样子,这还是让他们接受不了的。
“别说大唐现在这个情况,哪怕突厥跟吐蕃现在给灭了,整个大唐现在富庶繁华无比,老百姓不愁吃穿,也没有任何作乱,关中他该干旱,还是干旱,跟你那些乱七八糟的原因有什么干系?”
李二跟长孙无忌都是熟读诗书的人,回想华夏过往数千年的历史,可不是吗?
天喜怒无常,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管你世间怎么样,该打雷就打雷,该下雨就下雨,皇帝觉得是自己的行为惹怒上天了,多少沾点自恋……
李二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实际上这个话题之前他们跟陈楚是讨论过了,但没有这次说的这么透彻。
这一次他是真的隐隐觉得,人世间可能真的影响不了老天,那么他李二那些作为,自然更没影响了。
他越看陈楚越是顺眼,满朝大学士都讲不出的道理,让这小子浅显易懂的讲出来了。
一群人饱读诗书,满口之乎者也,反而不如这个九成九连四书五经都不懂的家伙,真是一群饭桶啊。
长孙无忌也是心情舒畅,感觉自己明白了一个大道理一般。
而且最重要的是,陛下以后行事不会再因为顾忌所谓的上天而收手收脚了,这是好事啊。
他提醒道:“那关中灾情到底怎么治理呢,陈楚你就没有一点头绪?”
陈楚摸了摸下巴:“反正庄稼是别想了,没救了,不过土豆却不需要那么多水,只要到时候大面积进行种植,所需的水分都由人力直接运送,到秋天关中的饥荒问题可以解决。”
“某也是这么想的。”李二一拍桌子,赶紧问:“土豆确定三个月内一定能长出来吗?”
陈楚心里是没把握的,但他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在家里没事发豆芽的事,透明杯子里的豆芽种子,他是眼睁睁看着它一天一天茁壮成长,最后把土壤给顶开,植物的生命力有多顽强可见一斑。
“绝对不会有问题,哪怕土豆到时候长不到三十石,但收成也远远不是其他作物能比的,主要是我不擅长种地。”陈楚解释道。
李二看了看陈楚的手,一想也是,这白白嫩嫩的,世家公子基本也就这个程度了,说他擅长农活他也不信啊。
不需要三十石,能有个十石,上千斤,其实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至于人畜的用水,我是这样考虑的。”陈浩咳嗽一声。
“集合天下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擅长地理志、行遍五湖四海的,让他们在关中各处寻找水源开凿水井,然后可以命令工匠在冰雪融水下面建立堤坝蓄水,然后通过人力运送到周围的州县。”
“其次可以把一些实在偏僻而干旱的地区,集体进行迁徙,人口集中起来方便管理,也节省运输成本。”
听着陈楚分析的这三点,两个人有点发呆,回过神来后,连忙把他这三点记住,心里倒抽一口冷气。
实际上朝堂中,很多大臣的讨论也多少跟这三点有关,但是大家因为不够了解,说的都语焉不详,总结说就是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建议都提一点,具体该怎么做却又抓瞎,以至于根本讨论不下去。
但是陈楚提的这三点,却让李二跟长孙无忌下意识觉得可行。
从古至今,各类地理志之类的典著也有不少了,出现了许多对水文有了解的人物,想必他们对哪里能打出水肯定比地方官府懂得更多。
其次就是拦截冰雪融水,此前无忌也说过这事,但他提的是引水灌溉,陈楚是蓄水运送。
李二是倾向于后者的,毕竟引水挖渠,这工程量想想就头皮发麻,还不如就地拦截成水库,需要用水的自己去取不就好了。
人口迁徙这个更是没有人想到,大唐子民对家乡故土是极为看重的,往年战乱时甚至都有许多百姓选择留在家乡,只有大饥荒、瘟疫等实在活不下去的情况才会流亡。
但大唐不是要让他们离开自己家乡,只是让他们暂时搬迁到交通更好的地方,便于水源补给和朝廷赈济,等关中气候恢复正常了再搬回去,想必这样就不会有人反对了,政策也容易推行下去。
李二背着手,在房间里激动的走来走去,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这些政策推行下去,关中的灾情一定能被遏制住。
等到土豆开始种植,秋冬的粮食也有了,至于春夏,老百姓是有存粮的,毕竟就算没有旱灾春夏也不是收获的季节。
长孙无忌激动过后,也是稍微冷静下来:“陈楚,我们拦截黄河源头的水,会不会造成黄河流量下降,影响中下游的灌溉,甚至引起淤泥堵塞?”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李二竖起耳朵,想听陈楚怎么说。
陈楚听的好笑:“你们知道黄河的源头到底是多少河流溪水汇聚成的吗?成千上万!不是我看不起大唐,大唐要真能到处堵截水源,造成黄河中下游的水源不足,那可真是牛逼了。”
要知道现在的水土流失可没后世严重,天知道多少干流汇聚才形成滔滔黄河水,一群连基建能力都没有的古人,想堵黄河,做梦啊?
李二当年打仗时也是满天下跑,经历的多了,他知道民夫在山中开工的难度,哪怕出动海量人手,他感觉能修建几座靠谱的水库就不错了,无忌的话纯属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