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紧要无过人财
  “孙儿拜见皇爷爷。”
  “哈哈哈哈~~免礼免礼,快过来。你这家伙,上任第一天就把首辅气跑了,你可真下得了手啊。”
  “皇爷爷,这些年孙儿一直都在南京,对叶阁老是不怎么了解的,当然也没有成见。谁知道孙儿监国第一天他就和孙儿杠上了,说不得,只有委屈他一下了。”
  “哼,委屈什么?就凭他年初一给爷爷上的那道贺词,放到太祖、成祖那会,别说他自己,他的三族都跑不了。哎,可惜咱们这些朱家子孙啊,一代不如一代,真是有辱先祖的威名啊。”
  说完这话,万历轻轻搭住朱由栋的肩膀:“还好有你,不然我们都快忘掉做君王的乐趣了。”
  “皇爷爷,您和历代先皇都深谙一个‘仁’字。而孙儿,哎,估计以后孙儿的谥号会是‘炀’或者‘戾’吧。”
  “哪有这么惨?昔年叔祖那么顽劣,最后不也是一个‘毅’么?”说完这句话后万历正色道:“爷爷的乖孙,听说你在兴华宫宣布以后通政司仍要把所有奏章往乾清宫送?这个真的没有什么必要。爷爷既然把国政交给你,就一定干脆的放权。你心里不要有任何的顾忌。你别说,这些日子爷爷不用操心任何国家大事后,这头晕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整个人的精神也提振了不少。所以,以后真的不用送了。”
  “皇爷爷,送不送是孙儿的事,看不看是您的事啊。这样吧,以后通政司还是要给你送奏章的,看与不看随皇爷爷心意。不过以后每一期国务会议纪要,孙儿一定亲自给皇爷爷送来。”
  “嗯,好吧。”满意的点点头,万历道:“说吧,司礼监掌印和秉笔你都想换成谁?外朝的大臣,你自己看着办就是。这内侍呢,也都以你的意思为主。爷爷也知道,只有得人,做君王的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
  “皇爷爷,孙儿觉得,内廷的人呢,还是以稳定为主。当然,孙儿也绝不矫情,有这么几个人选,还请皇爷爷允准。”
  “你这孩子,还说什么允准?好,你说来听听。”
  哎,在我没有做出任何逼迫行为的前提下,你主动的让我担任监国,我是很愿意相信你是真心的为我好的。但是呢,虽说你这个皇帝做了四十年,前十年是个傀儡,后面三十年也被文臣们挟制的厉害。但到底你是一位坐了四十年龙椅的皇帝啊。若是我突然之间做任何事情都不跟你请示打招呼,无论你心胸如何豁达,都肯定会不爽的。你不爽,我也会难受。所以,无论如何,不管你是不是真的不管事。这早请示晚汇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皇爷爷,南京镇守太监王坤,和孙儿在南京一起待了六年,此人办事小心谨慎,对我皇室忠心耿耿。孙儿的意思是,让他进入司礼监担任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
  “嗯,王坤也是爷爷小时候的玩伴之一,这为人还是靠得住,行啊,那就让他回来吧。”
  “皇爷爷,现在司礼监的随堂太监刘时敏,是我大内内侍里难得的精通兵事的人,孙儿想把他调到御马监去做提督太监,将来孙儿要整军,这腾骧四卫也是要好好整顿的。如此,也算未雨绸缪。”
  这个刘时敏,除了当年跟着孙承宗去了一趟木邦之外,一直都是在大内里任职。与朱由栋一系几乎没有交集。所以朱由栋敢把他提出来:这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无所谓关系亲近。
  “可以,哎呀,栋儿啊,爷爷都说了,这些事情都随你嘛。”
  “不然,外朝的事情孙儿尽量自己办,但是内廷的事情一定要跟皇爷爷交待清楚。”
  “嘿,你这孩子。”戳了一下朱由栋的额头,万历笑道:“这两个,其实都是爷爷的人啊。你的人呢?总得要早点安排进来,如此他们才好熟悉情况,将来好接班啊。”
  “孙儿不是还没说完么?皇爷爷,孙儿身边的几个宦官,曹化淳呢,孙儿想把他送到司礼监做随堂太监,魏忠贤去内官监做掌印太监。王承恩年纪还小,就继续跟着孙儿吧。”
  “嗯,可以。锦衣卫呢?”
  “锦衣卫自然是要让田尔耕入北京的北镇抚司了。”
  “可以,哎,那个王之桢以指挥佥事的身份掌管锦衣卫好多年了,这官职一直没有升上去。这样吧,你到时候先让王之桢做锦衣卫指挥使,也算对他多年辛苦有个交待。然后让田尔耕先做北镇抚司镇抚使,熟悉情况后再升职便是。”
  “是,孙儿多谢皇爷爷。”
  “嗯。”在宽大的座椅上稍稍活动了一下自己肥硕的身体,万历道:“接下来,你准备先从哪里开始破局?”
  “皇爷爷,我大明现在问题不少。但最最紧要的,是人和财。”
  “人才?”
  “呃,不是。是人口和财税。”
  “所以你才在南京清查人口?”
  “是的,皇爷爷。不清楚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孙儿做事就没有可靠的依据。国家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征收赋税,如何安排徭役。当然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养军,如何抚民。总之,不知道家底有多少,根本就没法做事。要搞清楚家底有多少,咱们就得学太祖,从人口开始,把全国的户籍、黄册、鱼鳞图册重建一次。”
  “哎,栋儿啊。这就是爷爷为什么要让你做监国最大的原因啊。问题,那么多先皇和爷爷都看到了,但却没有去掀盖子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就凭这一点,爷爷就要把国家交给你。若不是你现在年纪实在太小,爷爷是真的准备禅位的。”
  “皇爷爷,清查人口才刚刚起了一个头,到底能否成功还是两说呢。”
  “无妨,清查失败无非是维持现状罢了,不清查,我大明的国祚可撑不了多久。嗯,人,爷爷懂了。财呢?”
  “皇爷爷,我大明的财税制度问题太多,必须要全盘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建立全新的货币。”
  “改币制?”
  “是啊,皇爷爷,我大明官方认定的货币是宝钞和铜钱。宝钞现在基本和废纸无异,就不去说它了。而铜钱呢?其价值又太小。所以民间也好,官方也罢,其实日常都是将白银做货币使用。但是我大明却始终没有铸造银币或者金币!”
  其实不唯明朝,便是历史本位面上的我大清都一样:明明市面上的一般等价物都是白银为主了,但就是没有铸造银币。在18世纪,英国人来到中国后就惊讶的发现:中国人做生意的,家家户户都在店铺上挂几把剪刀。而普通人但凡出门,个个身上必带两件东西:小秤盘、软泥。剪刀当然是方便剪开银子用于支付。秤盘则是防止商家的秤盘有问题,至于软泥,那是用来把过于细小的银屑收集起来,到了一定程度又可以融化成一块银锭。
  “这个,栋儿啊,铸币需要的本钱可是海了去啊。你的钱可够?”
  “哎,肯定不够啊。孙儿现在全部身家不到五百万两呢。这个事情,得等人口普查结束后,孙儿也攒够了一千万两白银后才能开始着手。”
  “嗯。”艰难的站起来,反复踱步后,万历仿佛下定了决心:“栋儿,爷爷的内库还有八百三十五万七千四百两银子。爷爷给你凑个整,先给你五百万吧。一千万两白银,够不够?”
  “孙儿多谢皇爷爷!”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了:“皇家有一千万两,户部再出五百万,孙儿再找大明海贸的股东们拆借五百万。两千万两打底,应该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