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两个好处
朱载坖这可绝不是理由,而是后世的观念。
想后世网络时代,请一个大主播打广告,还有数万打赏。如今自己请来打广告的,可是翰林学士,天下有数的人物。送两辆马车,那真不是事儿。
“老师尽管放心,我所言非虚。若是不信,可随我去马车工坊一观即知。”朱载坖知道,高拱是不会被轻易说服,便要让他眼见为实。
高拱一怔,没想到朱载坖会这么说,“马车工坊,你又建了这种新作坊?殿下,这些东西偶尔为之即可,岂能因小失大。”
朱载坖最怕的,就是高拱这位老师的说教。一听就觉得头大,但是又不能不听。
他只得耐心解释道:“老师,我这么做可是有原因的。此事并非是为了单纯赚钱,其目的,还在于马政。”
高拱身为翰林,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恍然道:“你是说,有了马车,便会有许多大户人家养马?”
“老师高见,我就是这个意思。”朱载坖点点头道:“大明缺马,而现有的马政又是摊派于民间。民间养马无所用,糜费又重,有扰民之弊。不如将这四轮马车推广于天下,使民间养马有其所用,且不浪费畜力。若是用二轮马车,车上货物有千斤,则马匹要分担近半,其拖拽之力就弱了。远不如四轮马车,四轮可全部承担货物的重量,马匹只要用拖拽之力即可。”
对于朱载坖的说法,令高拱耳目一新。
“如此说来,你不是随意的找了个理由?”高拱又接着道:“殿下请带我去一观,此事关于国计民生。若真是如此,我当为殿下向朝中诸公进言,推而广之。”
朱载坖叫来孟冲带路,几人便去了皇庄中的马车工坊。
皇庄占地广大,马车工坊建在距离侧门不远。几人很快便到了侧门的一个院子里,这里数十个工匠正叮叮当当干活,十分热闹。
“老师你看这里,全部都是后车轴。旁边的那间厅房之中,则是工匠们在造车辕。”朱载坖带着高拱,一间间的厅房走过去,“这里为了扩建成马车工坊,弟子可是花费了不少银子,将每一个配件的制造,都建了一个厅房。周围一共十几间厅房,最后都送入中间那间最大的工篷之中组装成车。”
高拱是头一次见到,有人如此来建工坊的,目光四下观看很是好奇。
他只见到,不时有人将成品的配件送入中间的工篷,一排排由各自分类,在两侧摆放整齐。而中间最大的工篷中间,正有工匠组装四轮马车的车身。
那些被量裁木板,被很快的榫铆拼装起来,不过盏茶时间便组成了一个车厢。但这还不算完,又有工匠将摆在一旁,将已经制好的门窗装上车厢。
这里刚刚装好车厢,便有人推过来马车的前后轮,摆地地面面固定好的凹槽之中。几根麻绳被人系在车厢上,将若大的车厢吊起,稳稳的安放到车轴上。
后面接着便是固定车轴,拉到外面刷漆风干等等环节。
高拱对于朱载坖的马车工坊的效率,简直有种叹为观止的感慨。谁能想到,不过是此等粗活,竟能做到配合无间,如行云流水一般?
“了不起,了不起!”高拱不断的点头赞叹,“似此等工坊,一日之间,便可制造四轮马车数十辆,真是让人惊叹。”
朱载坖微微一笑,“老师是不是感觉,这些工匠造车,如同行云流水?”、
“正是。”高拱肯定道。
“这种各司其职的制造方式,我称之为流水线。”朱载坖将这些厅房指了一圈道:“每个工匠只制造一种配件,便能节省很多时间。往常所见,数名工匠制造一辆两轮的马车,还要费时不少。在这里,众人分工合作,制造一辆四轮马车,也不须多少时间。”
高拱每个厅房都大致看了一眼,果然是每个厅房之中,只制造一种配件。
“如果这种制造之法,放到军器局、兵仗局,岂不是也一样效率大增。”高拱道。
朱载坖笑了起来,“老师,这分工合作的法子,可不是我先想到的。早在前秦未统一六国之时,便已经开始使用此法,否则秦国也不会从战国七雄之中脱颖而出,吞并天下了。”
“经殿下这么一提,我也想起来,前秦确是有此事记载。甚而每个配件之上,还要有工匠刻名,十分苛刻。”高拱想到这里,情绪忽然有点低落,“殿下使用暴秦之法,难道不怕众工匠抗命,或者怠工?此非善法,实为暴政之始。”
朱载坖不由得暗暗呲牙,脸上却不得不摆出很无辜的样子道:“老师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生以为,秦之暴政,在于过于严苛,且工匠劳而无酬待遇非人。因此,才会形成暴政,使得天下皆反。若是让工匠们,做工便有工钱,做的好便有奖励,做的差便辞退。不强迫,不纵容,劳有所得来去自由,岂不是个养家的营生?只要学生待人宽厚,怕是这些工匠们撵也撵不走。”
近来高拱没少看那本政治书,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越来越透彻。经过朱载坖一解释,高拱越想越觉得其中微妙的关系,对于自己有很大的启发。
“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如此以来,兴邦富国便有迹可循了!”高拱喜不自胜,甚至有种抓耳挠腮的感觉。
朱载坖本来是想给高拱介绍四轮马车的,结果两人聊着聊着,便盖了一座歪楼。
“咳,老师还请看这边。”朱载坖不得不提醒高拱道:“学生给老师说完这些,老师便可乘坐新马车回府了。”
“呃,你若不说,我倒差点忘了。”高拱这才回过神来。
四轮马车以往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向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中国古代早就已经解决了。甚至在春秋古墓之中,还出土过六轮马车。不过那个应该是国君的灵车,活人不能坐。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地形崎岖山多河流多。而且马车的运力和成本,都不如船运来的划算。而四轮马车也不如二轮马车方便灵活,因此才没有推广开。
朱载坖之所以要推广四轮马车,便是因为四轮马车的载重,要远大于二轮马车。在达官贵人这些富人中间,推广四轮马车,形成攀比之风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为马政,其二便是修路。
想后世网络时代,请一个大主播打广告,还有数万打赏。如今自己请来打广告的,可是翰林学士,天下有数的人物。送两辆马车,那真不是事儿。
“老师尽管放心,我所言非虚。若是不信,可随我去马车工坊一观即知。”朱载坖知道,高拱是不会被轻易说服,便要让他眼见为实。
高拱一怔,没想到朱载坖会这么说,“马车工坊,你又建了这种新作坊?殿下,这些东西偶尔为之即可,岂能因小失大。”
朱载坖最怕的,就是高拱这位老师的说教。一听就觉得头大,但是又不能不听。
他只得耐心解释道:“老师,我这么做可是有原因的。此事并非是为了单纯赚钱,其目的,还在于马政。”
高拱身为翰林,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恍然道:“你是说,有了马车,便会有许多大户人家养马?”
“老师高见,我就是这个意思。”朱载坖点点头道:“大明缺马,而现有的马政又是摊派于民间。民间养马无所用,糜费又重,有扰民之弊。不如将这四轮马车推广于天下,使民间养马有其所用,且不浪费畜力。若是用二轮马车,车上货物有千斤,则马匹要分担近半,其拖拽之力就弱了。远不如四轮马车,四轮可全部承担货物的重量,马匹只要用拖拽之力即可。”
对于朱载坖的说法,令高拱耳目一新。
“如此说来,你不是随意的找了个理由?”高拱又接着道:“殿下请带我去一观,此事关于国计民生。若真是如此,我当为殿下向朝中诸公进言,推而广之。”
朱载坖叫来孟冲带路,几人便去了皇庄中的马车工坊。
皇庄占地广大,马车工坊建在距离侧门不远。几人很快便到了侧门的一个院子里,这里数十个工匠正叮叮当当干活,十分热闹。
“老师你看这里,全部都是后车轴。旁边的那间厅房之中,则是工匠们在造车辕。”朱载坖带着高拱,一间间的厅房走过去,“这里为了扩建成马车工坊,弟子可是花费了不少银子,将每一个配件的制造,都建了一个厅房。周围一共十几间厅房,最后都送入中间那间最大的工篷之中组装成车。”
高拱是头一次见到,有人如此来建工坊的,目光四下观看很是好奇。
他只见到,不时有人将成品的配件送入中间的工篷,一排排由各自分类,在两侧摆放整齐。而中间最大的工篷中间,正有工匠组装四轮马车的车身。
那些被量裁木板,被很快的榫铆拼装起来,不过盏茶时间便组成了一个车厢。但这还不算完,又有工匠将摆在一旁,将已经制好的门窗装上车厢。
这里刚刚装好车厢,便有人推过来马车的前后轮,摆地地面面固定好的凹槽之中。几根麻绳被人系在车厢上,将若大的车厢吊起,稳稳的安放到车轴上。
后面接着便是固定车轴,拉到外面刷漆风干等等环节。
高拱对于朱载坖的马车工坊的效率,简直有种叹为观止的感慨。谁能想到,不过是此等粗活,竟能做到配合无间,如行云流水一般?
“了不起,了不起!”高拱不断的点头赞叹,“似此等工坊,一日之间,便可制造四轮马车数十辆,真是让人惊叹。”
朱载坖微微一笑,“老师是不是感觉,这些工匠造车,如同行云流水?”、
“正是。”高拱肯定道。
“这种各司其职的制造方式,我称之为流水线。”朱载坖将这些厅房指了一圈道:“每个工匠只制造一种配件,便能节省很多时间。往常所见,数名工匠制造一辆两轮的马车,还要费时不少。在这里,众人分工合作,制造一辆四轮马车,也不须多少时间。”
高拱每个厅房都大致看了一眼,果然是每个厅房之中,只制造一种配件。
“如果这种制造之法,放到军器局、兵仗局,岂不是也一样效率大增。”高拱道。
朱载坖笑了起来,“老师,这分工合作的法子,可不是我先想到的。早在前秦未统一六国之时,便已经开始使用此法,否则秦国也不会从战国七雄之中脱颖而出,吞并天下了。”
“经殿下这么一提,我也想起来,前秦确是有此事记载。甚而每个配件之上,还要有工匠刻名,十分苛刻。”高拱想到这里,情绪忽然有点低落,“殿下使用暴秦之法,难道不怕众工匠抗命,或者怠工?此非善法,实为暴政之始。”
朱载坖不由得暗暗呲牙,脸上却不得不摆出很无辜的样子道:“老师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生以为,秦之暴政,在于过于严苛,且工匠劳而无酬待遇非人。因此,才会形成暴政,使得天下皆反。若是让工匠们,做工便有工钱,做的好便有奖励,做的差便辞退。不强迫,不纵容,劳有所得来去自由,岂不是个养家的营生?只要学生待人宽厚,怕是这些工匠们撵也撵不走。”
近来高拱没少看那本政治书,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越来越透彻。经过朱载坖一解释,高拱越想越觉得其中微妙的关系,对于自己有很大的启发。
“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如此以来,兴邦富国便有迹可循了!”高拱喜不自胜,甚至有种抓耳挠腮的感觉。
朱载坖本来是想给高拱介绍四轮马车的,结果两人聊着聊着,便盖了一座歪楼。
“咳,老师还请看这边。”朱载坖不得不提醒高拱道:“学生给老师说完这些,老师便可乘坐新马车回府了。”
“呃,你若不说,我倒差点忘了。”高拱这才回过神来。
四轮马车以往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向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中国古代早就已经解决了。甚至在春秋古墓之中,还出土过六轮马车。不过那个应该是国君的灵车,活人不能坐。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地形崎岖山多河流多。而且马车的运力和成本,都不如船运来的划算。而四轮马车也不如二轮马车方便灵活,因此才没有推广开。
朱载坖之所以要推广四轮马车,便是因为四轮马车的载重,要远大于二轮马车。在达官贵人这些富人中间,推广四轮马车,形成攀比之风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为马政,其二便是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