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做夫子 第294节
这样看来,那件事确实是虞稷做的。毕竟除了皇后亲子,还有谁能手持凤令,调走那些侍卫呢?
第482章 心思
目前来看, 虞稷还被关在王府中无令不得外出,年岁稍长的三皇子和六、七两位被关在宫里抄孝经,在天和帝仅有的这几位皇子中, 二皇子应是胜券在握了。
然后天和帝的举动却让人捉摸不透。如果他继续看重大皇子的话, 估计群臣会严厉反对,可他最近频繁出入住着三位小皇子的玉堂宫, 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些大臣分析了一下, 觉得天和帝不肯立赵王殿下为太子的原因有两个。
一,外戚太强大,这是主要原因。张贵妃的家族中,在朝中任职的人数不胜数,如此庞大的外戚基础, 待天和帝驾崩后, 这江山是姓虞还是姓张?他们可不觉得二皇子能斗得过那些老狐狸。
二,皇上与皇后娘娘鹣鲽情深,对于硬在里头插一档的张贵妃很是不喜,听说当初是张贵妃求着她父亲给先帝施压, 才进了敬王府的大门。再加上张贵妃为人一向跋扈, 借着身份多次欺负身为王妃的皇后娘娘,更让皇上厌烦不已, 连带着便也不喜她腹中所出的二皇子了。
从他现在的举动就可以看出, 天和帝是宁愿亲近几个小儿子, 也不愿立二皇子为太子。
为此,张贵妃又在秀春宫中摔了一地的东西,她觉得天和帝实在是太偏心了,先是老大顶在上头,不过那倒也罢了, 毕竟人家是嫡长子。可现在那些贱人生的贱种也压了她儿子一头,实在让张贵妃不忿。
“母妃,您息怒,莫要让别人看了笑话。”张贵妃发怒时,虞秩淡定地站在一边劝道,他微微侧头看了一眼外头,示意张贵妃隔墙有耳。
张贵妃闻言冷笑了一声:“在本宫殿中,若有那搬弄口舌是非背主的奴才,早就拖出去砍了,启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肆。”
这话指向性再明显不过,可见虞稷挑选奴才的眼光,已在宫里宫外成了大家的笑柄。
虞秩在一旁坐下,亲手给张贵妃斟了一杯茶,递到她手边:“母妃,稍安勿躁,只要他不成了,其他人是掀不起什么波澜的。”
张贵妃一惊,不成了?
“皇儿,你可别糊涂,他再怎么说也是你大哥,你可不能对他下手呀!”
虞秩刚含进嘴里的一口茶水差点全都喷出来,他哭笑不得地看向张贵妃,对他母妃的误会无奈不已。
“母妃,儿臣说的不成了,并不是要派人解决他,而是说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几近于无。”他又怎么会做这等画蛇添足之事,若老大还像前几年一样,说不定他会考虑考虑。
张贵妃松了一口气,她平时嘴上虽厉害,可实际上最怕这些喊打喊杀的了。
“对了,你为何说老三和小六小七掀不起波澜?老三没有母族倒也罢了,可小六小七两个的母族不差,你父皇对他们的喜爱有目共睹。万一你父皇一时糊涂,下了旨,咱们岂不是功亏一篑?”张贵妃有些担忧,在她看来,这等大事,权利还是掌握在天和帝手中的。
“母妃不必太担心,就如您所说一般,老三虽大了几岁,可他一没有母族支援,二来他从小不敢与人说话,整个都和小姑娘似的。光看这个,他就不可能当太子。”
虞秩认真地分析着,在说到六、七两位皇子时,还轻笑了一声。
“六弟七弟年纪尚幼,便是父皇有心,也无力了。”他偷偷找太医署的人了解过,他父皇的身体,是绝对撑不到二人长大的。
张贵妃见他提起天和帝的身体时嘴角浮起的那抹笑意,不由眉毛微皱,有些不悦。
“莫要胡说,你父皇的身体如何岂是我们能知晓的?既然你觉得他们不足为惧,那本宫就放心了。”
虞秩看他母亲神色有些倦怠,便告了辞。他现在已经另外出宫建府,一般来说无事是不能在宫中逗留太久的。
……
“皇上又去了玉常宫?”皇后正坐在桌前,拿着剪子剪花枝。听到这个消息时,她一个不慎,将枝头开得正艳的花剪下来一枝。她有些烦躁地将剪子推到一边,不再碰这个。
“是啊娘娘,如今外头都在传,说圣上想从几位小皇子选一个封为太子呢!”说话的宫女有些着急,“咱们大皇子可还关在王府里呢。”
“住嘴,这也是你可以谈论的东西?腊梅,掌嘴。”皇后看着这个宫女被拖下去掌嘴,心里舒服了几分。她只是让这人注意一下玉常宫的动静罢了,竟敢和她说这样的话。
不过,她说的确实也对,皇上最近公务繁忙,很少踏足后宫,一有时间还都去玉常宫看那三个孩子了,想来离他们被放出来也不远了。
“来人啊,上午我吩咐炖的鸡汤可好了?”皇后问了一句。
“娘娘,好了,奴婢刚刚已经把它从御膳房取来了,正在炉子上温着呢。”雪梅侍立一旁,恭敬地回答道。
“将它带上,随本宫出去一趟。”
“是!”雪梅应了声,然后便吩咐人找了个食盒将鸡汤装在里头,拎着它跟在皇后身后向外走去。
第483章 荒诞
“圣上, 皇后娘娘求见。”张福海低声在天和帝耳边禀报,他此刻正坐在玉常宫中,手里捧着一本书在看。
“宣。”
张福海得到首肯, 立刻亲自出了玉常宫去迎接皇后。
皇后笑着瞥了一眼身旁的宫女,那人瞬间会意,从袖中掏出一个锦囊悄悄递给了张福海。张福海不动声色地接过,然后领着她们往里走。
往常皇后也来过玉常宫,可自从三位皇子被关在里头后, 天和帝就派了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其中, 每日的膳食都放在门口, 由一个小太监出来提进去。
这使原本平平无奇的宫殿变得神秘起来, 皇后一边走一边默默打量着里头, 试图看出点什么来。
“娘娘,到了,圣上就在里头。”张福海适时出声提醒,皇后收回眼神,朝他笑了笑, 然后亲自提着食盒走了进去。
天和帝听见动静,放下手里的书本,上前接过食盒, 两人相视一笑,一副夫妻恩爱的样子。
“皇后怎么知道朕在这里?”喝了一碗鸡汤后, 两人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天和帝突然问道。
皇后一惊,竟从这寻常的一句话中听出了质疑之意, 难不成皇上怀疑她窥视帝踪?
她强笑了一声,道:“臣妾哪知道皇上在这里,不过是今日无事,突然想起三位小皇子来,他们在这宫里,也没母妃照料,不知是否消瘦了,这才熬了鸡汤过来,想着让人送进去给他们补补身子。”
她越说越顺,接着说道:“没想到刚到门口,便看见了您的銮驾在附近,于是遣人过来通传一声,看圣上是否准许臣妾进来。”
“原来如此,”天和帝点头,“皇后费心了,难为你时时想着他们,便是小六小七的母妃,也不曾送鸡汤过来。张福海,将剩下的鸡汤送进去给他们,就说是他们母后送过来的。”吩咐完张福海,他又转头看向皇后,拍了拍她的手,道:“有劳你了。”
皇后温婉地笑了,一派慈母模样:“臣妾身为国母,自然要将所有皇子都视如己出,这是臣妾的职责所在,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了,几位皇子到底做了什么,怎惹得您如此生气?”
天和帝摇了摇头:“他们犯得也不是什么大错,只是朕那天特别生气,一时冲动,便下了旨。”
皇后心里一动,劝道:“既然他们也知错了,圣上不如就把他们放出去吧,也省的两位妹妹日日记挂。”
天和帝再次摇头,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脸上带着笑意,唤了一句张福海。张福海会意地转到后头,然后手里拿着一叠东西走了出来,放在桌子上。
皇后不解地看过去,发现面前的是一叠纸,这叠纸上写满了字,字迹虽然不同,但都很工整,可见写它的人是花了些心思的。
“这字,可是几位皇子写的?”她猜测道,抬头看见天和帝带着些骄傲的眼神后,她确定了。
“是啊,你看看,朕也是才发现,将他们关在这里进学竟比在外头要好得多,为了让他们多学点东西,朕一时半会是不会放他们出去的。皇后你再看看这些……”天和帝兴致勃勃地将纸摊开给皇后,还一张一张地说明,这是谁什么时候写的,一副慈爱老父亲为儿子得意的模样。
皇后勉强笑着点头,又跟着翻看了一会,看见天和帝这模样,她心里就像梗了一块骨头似的,十分难受。她坐了一会之后,实在待不住了,就借口身体有些不适准备告辞。
天和帝也没留她,只在她临走时说了句:“皇后与稷儿真是母子连心啊,他前几天也受了风寒,现在都还没好呢,皇后若有空,也可以送点鸡汤过去给他尝一尝,想必他会好的快些。”
皇后心里一凛,知道天和帝是在点拨她,匆匆应了一句,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一走,天和帝的脸就冷了下来,张福海走到他身边,掏出刚刚皇后打赏的那个锦囊递过去,小声地说:“圣上,这是娘娘刚刚让雪梅给奴才的,奴才不敢自专。”
天和帝自嘲地笑了笑:“你收着便是吧,就当个寻常之人打赏的。”
张福海低着头,内心大骇,他虽知道两人已有间隙,可没想到竟如此严重了,果真是天家无情吗?以往两人好时,娘娘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落入旁人之手的。
“稷儿那里,最近有什么动静吗?”天和帝拿起书又放下。
“回圣上,秦王殿下虽没有每日抄国法,但也没有想着要出来,据派去的人交代,他最近有些喜怒不定,时不时便会突然暴怒,将房里的东西砸掉。”张福海据实以告。
天和帝听罢,淡淡地道:“由他去吧,以他的性子,也只能砸一砸东西了。老二那边呢?”
“赵王殿下近日随着工部一起办差,他们趁着京都还未下雪,修缮了几间善堂,用来防范未然。”
“京城之中,百姓是不是交口称赞?”
张福海有些惊讶:“圣上猜对了,民间确有传言,还赞赵王有……有……”
天和帝看他不敢说,便接着说:“有圣明君主之相,当立其为太子,以续大魏百年强盛?”
“圣上说的,与民间传言一般无二。不过赵王殿下立刻澄清,说这是圣上之意,他不过协同办差罢了。”张福海当初听到这种诛心之论的时候差点没吓死,圣上可还在呢,民间便传出这种话来,幸好赵王没有居功,不然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民间是不是又赞他虚怀若谷,默默付出?”
张福海激动点头:“圣上又猜对了,您可真是料事如神呐!”
天和帝被他夸张的样子逗笑了,笑完之后他又沉默了,似这种手段,他在年幼时便已见过了。当年他那位五皇叔,也是朝野上下人人都交口称赞的贤王,可最后呢,还不是他父皇继位。以蒙蔽欺骗的手段收拢来的人心,总有一天会被识破。
……
秦王府里,虞稷盯着桌上摆放的食盒,神情有些怪异。
“这是我母后遣人送来的?说我生病了,给我补补身子?”若不是说来人确实是他母后宫里出来的,他都要觉得是在诅咒他了,他好端端地生什么病?
拿食盒进来的侍从小声回答:“回王爷,这确实是皇后宫里的腊梅姑姑亲自送到门外的,她还说,娘娘听说您生病后担心不已,让您千万照顾好自己。”
多么感人的母子情,可身为被关爱的孩子,虞稷只是扯了扯嘴角,心里不知是何感受。
要说他母后是关心则乱,未经核实就送了碗鸡汤过来,那也说的过去。可他仍觉得讽刺,什么时候他母后知道他的事情要靠听说了?而且他记得,父皇的圣旨中,只是不许他出去,可没说不让人进来。
“这鸡汤……”他本想让人倒掉,可想了想还是作罢,“留着晚上用膳时吃吧。”
虞稷走后,天和帝派的人就写了封密信传了进去,得到消息的张福海又第一时间把这件事禀报给了天和帝。
“我让你找的人找到了吗?”天和帝听完,从满桌的奏折上抬起了头问道。
张福海道:“奴才已经有线索了,应该马上就能找到了。”
“那就好,继续派人盯着这几处。”
“是!”张福海转身出去安排,天和帝叹了口气,起身走到一旁的画架上,取下了一幅。
他将画展开,里头画的正是他初次见到皇后的情景。那时,他只是一个病弱王爷,而她,是五品官嫡女。他们在一场春日宴初见,彼时她被人陷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台献艺。
她却不像普通女子一样惊慌失措,而是落落大方,就地取材,素手折了几枝花,巧妙地插在瓶中,引得众人为她折服。因为在这种场合,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那些都显得太过媚俗,这样清雅别致,既献了艺,化解了一场尴尬,又不落俗套,使人印象深刻。也是那天起,皇后就入了他的心。
还记得他们成亲后,她日日都会摆一瓶花在内寝,一走进去芳香满室,和那些腻人的熏香完全不同。有一次他回房没看见花,便问她原因,她当时说“摆弄花草是妾身非常愉悦之时才会做的事”。他当时瞬间了悟,于是为晚归之事向她赔罪。
琴瑟和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想到那天在皇后宫中看到她亲手所制的花,天和帝心底一阵阵凉意上涌,什么样的母亲才会在儿子被千夫所指时感到愉悦?
因那天所见,于是他心生怀疑,这些天都让人盯着她们。然后他发现,往常对虞稷千娇百宠的皇后,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去看过,也不曾送东西过去嘘寒问暖。今日他故意说虞稷受了风寒,身为母亲竟丝毫没有存疑,显然是不知道他任何消息的。
虞稷是他和皇后唯一的孩子,也是她在痛失两胎后唯一存活的那个。以往天和帝稍微训斥他两句,皇后就会百般维护,口口声声都说稷儿就是她的命根子,她这一辈子不指望其他,只要他身体康健便心满意足。天和帝虽无奈,但思及皇后生育虞稷后身子受损,再也不能有孕,也就默许了她的做法。
现在想来,她怕的大概并不是虞稷被罚坏身体,而是怕他被逼着上进吧?不过,在一切真相未查清楚之前,天和帝不会有任何动作。他也希望,那样荒诞的事情不会真的发生在他们身上。
第484章 流言
近来, 京城中突然出现很多流言,也不知道是哪儿传出来的,但似乎人人都说得很笃定, 仿佛他们亲耳听到的一般。
第482章 心思
目前来看, 虞稷还被关在王府中无令不得外出,年岁稍长的三皇子和六、七两位被关在宫里抄孝经,在天和帝仅有的这几位皇子中, 二皇子应是胜券在握了。
然后天和帝的举动却让人捉摸不透。如果他继续看重大皇子的话, 估计群臣会严厉反对,可他最近频繁出入住着三位小皇子的玉堂宫, 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些大臣分析了一下, 觉得天和帝不肯立赵王殿下为太子的原因有两个。
一,外戚太强大,这是主要原因。张贵妃的家族中,在朝中任职的人数不胜数,如此庞大的外戚基础, 待天和帝驾崩后, 这江山是姓虞还是姓张?他们可不觉得二皇子能斗得过那些老狐狸。
二,皇上与皇后娘娘鹣鲽情深,对于硬在里头插一档的张贵妃很是不喜,听说当初是张贵妃求着她父亲给先帝施压, 才进了敬王府的大门。再加上张贵妃为人一向跋扈, 借着身份多次欺负身为王妃的皇后娘娘,更让皇上厌烦不已, 连带着便也不喜她腹中所出的二皇子了。
从他现在的举动就可以看出, 天和帝是宁愿亲近几个小儿子, 也不愿立二皇子为太子。
为此,张贵妃又在秀春宫中摔了一地的东西,她觉得天和帝实在是太偏心了,先是老大顶在上头,不过那倒也罢了, 毕竟人家是嫡长子。可现在那些贱人生的贱种也压了她儿子一头,实在让张贵妃不忿。
“母妃,您息怒,莫要让别人看了笑话。”张贵妃发怒时,虞秩淡定地站在一边劝道,他微微侧头看了一眼外头,示意张贵妃隔墙有耳。
张贵妃闻言冷笑了一声:“在本宫殿中,若有那搬弄口舌是非背主的奴才,早就拖出去砍了,启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肆。”
这话指向性再明显不过,可见虞稷挑选奴才的眼光,已在宫里宫外成了大家的笑柄。
虞秩在一旁坐下,亲手给张贵妃斟了一杯茶,递到她手边:“母妃,稍安勿躁,只要他不成了,其他人是掀不起什么波澜的。”
张贵妃一惊,不成了?
“皇儿,你可别糊涂,他再怎么说也是你大哥,你可不能对他下手呀!”
虞秩刚含进嘴里的一口茶水差点全都喷出来,他哭笑不得地看向张贵妃,对他母妃的误会无奈不已。
“母妃,儿臣说的不成了,并不是要派人解决他,而是说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几近于无。”他又怎么会做这等画蛇添足之事,若老大还像前几年一样,说不定他会考虑考虑。
张贵妃松了一口气,她平时嘴上虽厉害,可实际上最怕这些喊打喊杀的了。
“对了,你为何说老三和小六小七掀不起波澜?老三没有母族倒也罢了,可小六小七两个的母族不差,你父皇对他们的喜爱有目共睹。万一你父皇一时糊涂,下了旨,咱们岂不是功亏一篑?”张贵妃有些担忧,在她看来,这等大事,权利还是掌握在天和帝手中的。
“母妃不必太担心,就如您所说一般,老三虽大了几岁,可他一没有母族支援,二来他从小不敢与人说话,整个都和小姑娘似的。光看这个,他就不可能当太子。”
虞秩认真地分析着,在说到六、七两位皇子时,还轻笑了一声。
“六弟七弟年纪尚幼,便是父皇有心,也无力了。”他偷偷找太医署的人了解过,他父皇的身体,是绝对撑不到二人长大的。
张贵妃见他提起天和帝的身体时嘴角浮起的那抹笑意,不由眉毛微皱,有些不悦。
“莫要胡说,你父皇的身体如何岂是我们能知晓的?既然你觉得他们不足为惧,那本宫就放心了。”
虞秩看他母亲神色有些倦怠,便告了辞。他现在已经另外出宫建府,一般来说无事是不能在宫中逗留太久的。
……
“皇上又去了玉常宫?”皇后正坐在桌前,拿着剪子剪花枝。听到这个消息时,她一个不慎,将枝头开得正艳的花剪下来一枝。她有些烦躁地将剪子推到一边,不再碰这个。
“是啊娘娘,如今外头都在传,说圣上想从几位小皇子选一个封为太子呢!”说话的宫女有些着急,“咱们大皇子可还关在王府里呢。”
“住嘴,这也是你可以谈论的东西?腊梅,掌嘴。”皇后看着这个宫女被拖下去掌嘴,心里舒服了几分。她只是让这人注意一下玉常宫的动静罢了,竟敢和她说这样的话。
不过,她说的确实也对,皇上最近公务繁忙,很少踏足后宫,一有时间还都去玉常宫看那三个孩子了,想来离他们被放出来也不远了。
“来人啊,上午我吩咐炖的鸡汤可好了?”皇后问了一句。
“娘娘,好了,奴婢刚刚已经把它从御膳房取来了,正在炉子上温着呢。”雪梅侍立一旁,恭敬地回答道。
“将它带上,随本宫出去一趟。”
“是!”雪梅应了声,然后便吩咐人找了个食盒将鸡汤装在里头,拎着它跟在皇后身后向外走去。
第483章 荒诞
“圣上, 皇后娘娘求见。”张福海低声在天和帝耳边禀报,他此刻正坐在玉常宫中,手里捧着一本书在看。
“宣。”
张福海得到首肯, 立刻亲自出了玉常宫去迎接皇后。
皇后笑着瞥了一眼身旁的宫女,那人瞬间会意,从袖中掏出一个锦囊悄悄递给了张福海。张福海不动声色地接过,然后领着她们往里走。
往常皇后也来过玉常宫,可自从三位皇子被关在里头后, 天和帝就派了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其中, 每日的膳食都放在门口, 由一个小太监出来提进去。
这使原本平平无奇的宫殿变得神秘起来, 皇后一边走一边默默打量着里头, 试图看出点什么来。
“娘娘,到了,圣上就在里头。”张福海适时出声提醒,皇后收回眼神,朝他笑了笑, 然后亲自提着食盒走了进去。
天和帝听见动静,放下手里的书本,上前接过食盒, 两人相视一笑,一副夫妻恩爱的样子。
“皇后怎么知道朕在这里?”喝了一碗鸡汤后, 两人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天和帝突然问道。
皇后一惊,竟从这寻常的一句话中听出了质疑之意, 难不成皇上怀疑她窥视帝踪?
她强笑了一声,道:“臣妾哪知道皇上在这里,不过是今日无事,突然想起三位小皇子来,他们在这宫里,也没母妃照料,不知是否消瘦了,这才熬了鸡汤过来,想着让人送进去给他们补补身子。”
她越说越顺,接着说道:“没想到刚到门口,便看见了您的銮驾在附近,于是遣人过来通传一声,看圣上是否准许臣妾进来。”
“原来如此,”天和帝点头,“皇后费心了,难为你时时想着他们,便是小六小七的母妃,也不曾送鸡汤过来。张福海,将剩下的鸡汤送进去给他们,就说是他们母后送过来的。”吩咐完张福海,他又转头看向皇后,拍了拍她的手,道:“有劳你了。”
皇后温婉地笑了,一派慈母模样:“臣妾身为国母,自然要将所有皇子都视如己出,这是臣妾的职责所在,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了,几位皇子到底做了什么,怎惹得您如此生气?”
天和帝摇了摇头:“他们犯得也不是什么大错,只是朕那天特别生气,一时冲动,便下了旨。”
皇后心里一动,劝道:“既然他们也知错了,圣上不如就把他们放出去吧,也省的两位妹妹日日记挂。”
天和帝再次摇头,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脸上带着笑意,唤了一句张福海。张福海会意地转到后头,然后手里拿着一叠东西走了出来,放在桌子上。
皇后不解地看过去,发现面前的是一叠纸,这叠纸上写满了字,字迹虽然不同,但都很工整,可见写它的人是花了些心思的。
“这字,可是几位皇子写的?”她猜测道,抬头看见天和帝带着些骄傲的眼神后,她确定了。
“是啊,你看看,朕也是才发现,将他们关在这里进学竟比在外头要好得多,为了让他们多学点东西,朕一时半会是不会放他们出去的。皇后你再看看这些……”天和帝兴致勃勃地将纸摊开给皇后,还一张一张地说明,这是谁什么时候写的,一副慈爱老父亲为儿子得意的模样。
皇后勉强笑着点头,又跟着翻看了一会,看见天和帝这模样,她心里就像梗了一块骨头似的,十分难受。她坐了一会之后,实在待不住了,就借口身体有些不适准备告辞。
天和帝也没留她,只在她临走时说了句:“皇后与稷儿真是母子连心啊,他前几天也受了风寒,现在都还没好呢,皇后若有空,也可以送点鸡汤过去给他尝一尝,想必他会好的快些。”
皇后心里一凛,知道天和帝是在点拨她,匆匆应了一句,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一走,天和帝的脸就冷了下来,张福海走到他身边,掏出刚刚皇后打赏的那个锦囊递过去,小声地说:“圣上,这是娘娘刚刚让雪梅给奴才的,奴才不敢自专。”
天和帝自嘲地笑了笑:“你收着便是吧,就当个寻常之人打赏的。”
张福海低着头,内心大骇,他虽知道两人已有间隙,可没想到竟如此严重了,果真是天家无情吗?以往两人好时,娘娘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落入旁人之手的。
“稷儿那里,最近有什么动静吗?”天和帝拿起书又放下。
“回圣上,秦王殿下虽没有每日抄国法,但也没有想着要出来,据派去的人交代,他最近有些喜怒不定,时不时便会突然暴怒,将房里的东西砸掉。”张福海据实以告。
天和帝听罢,淡淡地道:“由他去吧,以他的性子,也只能砸一砸东西了。老二那边呢?”
“赵王殿下近日随着工部一起办差,他们趁着京都还未下雪,修缮了几间善堂,用来防范未然。”
“京城之中,百姓是不是交口称赞?”
张福海有些惊讶:“圣上猜对了,民间确有传言,还赞赵王有……有……”
天和帝看他不敢说,便接着说:“有圣明君主之相,当立其为太子,以续大魏百年强盛?”
“圣上说的,与民间传言一般无二。不过赵王殿下立刻澄清,说这是圣上之意,他不过协同办差罢了。”张福海当初听到这种诛心之论的时候差点没吓死,圣上可还在呢,民间便传出这种话来,幸好赵王没有居功,不然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民间是不是又赞他虚怀若谷,默默付出?”
张福海激动点头:“圣上又猜对了,您可真是料事如神呐!”
天和帝被他夸张的样子逗笑了,笑完之后他又沉默了,似这种手段,他在年幼时便已见过了。当年他那位五皇叔,也是朝野上下人人都交口称赞的贤王,可最后呢,还不是他父皇继位。以蒙蔽欺骗的手段收拢来的人心,总有一天会被识破。
……
秦王府里,虞稷盯着桌上摆放的食盒,神情有些怪异。
“这是我母后遣人送来的?说我生病了,给我补补身子?”若不是说来人确实是他母后宫里出来的,他都要觉得是在诅咒他了,他好端端地生什么病?
拿食盒进来的侍从小声回答:“回王爷,这确实是皇后宫里的腊梅姑姑亲自送到门外的,她还说,娘娘听说您生病后担心不已,让您千万照顾好自己。”
多么感人的母子情,可身为被关爱的孩子,虞稷只是扯了扯嘴角,心里不知是何感受。
要说他母后是关心则乱,未经核实就送了碗鸡汤过来,那也说的过去。可他仍觉得讽刺,什么时候他母后知道他的事情要靠听说了?而且他记得,父皇的圣旨中,只是不许他出去,可没说不让人进来。
“这鸡汤……”他本想让人倒掉,可想了想还是作罢,“留着晚上用膳时吃吧。”
虞稷走后,天和帝派的人就写了封密信传了进去,得到消息的张福海又第一时间把这件事禀报给了天和帝。
“我让你找的人找到了吗?”天和帝听完,从满桌的奏折上抬起了头问道。
张福海道:“奴才已经有线索了,应该马上就能找到了。”
“那就好,继续派人盯着这几处。”
“是!”张福海转身出去安排,天和帝叹了口气,起身走到一旁的画架上,取下了一幅。
他将画展开,里头画的正是他初次见到皇后的情景。那时,他只是一个病弱王爷,而她,是五品官嫡女。他们在一场春日宴初见,彼时她被人陷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台献艺。
她却不像普通女子一样惊慌失措,而是落落大方,就地取材,素手折了几枝花,巧妙地插在瓶中,引得众人为她折服。因为在这种场合,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那些都显得太过媚俗,这样清雅别致,既献了艺,化解了一场尴尬,又不落俗套,使人印象深刻。也是那天起,皇后就入了他的心。
还记得他们成亲后,她日日都会摆一瓶花在内寝,一走进去芳香满室,和那些腻人的熏香完全不同。有一次他回房没看见花,便问她原因,她当时说“摆弄花草是妾身非常愉悦之时才会做的事”。他当时瞬间了悟,于是为晚归之事向她赔罪。
琴瑟和鸣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一切却已物是人非。想到那天在皇后宫中看到她亲手所制的花,天和帝心底一阵阵凉意上涌,什么样的母亲才会在儿子被千夫所指时感到愉悦?
因那天所见,于是他心生怀疑,这些天都让人盯着她们。然后他发现,往常对虞稷千娇百宠的皇后,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去看过,也不曾送东西过去嘘寒问暖。今日他故意说虞稷受了风寒,身为母亲竟丝毫没有存疑,显然是不知道他任何消息的。
虞稷是他和皇后唯一的孩子,也是她在痛失两胎后唯一存活的那个。以往天和帝稍微训斥他两句,皇后就会百般维护,口口声声都说稷儿就是她的命根子,她这一辈子不指望其他,只要他身体康健便心满意足。天和帝虽无奈,但思及皇后生育虞稷后身子受损,再也不能有孕,也就默许了她的做法。
现在想来,她怕的大概并不是虞稷被罚坏身体,而是怕他被逼着上进吧?不过,在一切真相未查清楚之前,天和帝不会有任何动作。他也希望,那样荒诞的事情不会真的发生在他们身上。
第484章 流言
近来, 京城中突然出现很多流言,也不知道是哪儿传出来的,但似乎人人都说得很笃定, 仿佛他们亲耳听到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