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战役
  三月二十四日,戚凯威回到伊斯兰堡的第三天,第十三集团军开始向新德里推进。
  第十三集团军已经扫荡了印度西北部地区,攻占了喜马偕尔邦与旁遮普邦,并且控制了北安恰尔邦、哈里亚纳邦与拉贾斯坦邦部分地区,占领区面积超过三十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亿。二十三日夜间,第十三集团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经过格尔纳尔,向南推进了三十多公里,进入了大新德里地区。
  努力十多天,占领区的情况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报告,三月二十四日之前,向前线运送了二百五十万吨物资,其中空运占了七成,总计运送了一百三十余万吨燃油、七十余万吨粮食与四十余万吨弹药,共向占领区民众发放粮食五十八万吨。
  数量充足的粮食,对稳定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抛开道义上的问题,必须承认,在中国军队到来前后,占领地区的民众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当时,中国军队仅在占领区收留的孤儿就多达五十三万余人。他们不是战争孤儿,大部分在战争爆发前就以失去双亲,在城市里流浪,靠乞讨为生。为了维持秩序,占领军还逮捕了数千名以唆使儿童乞讨为生的非法人员,然后建立了孤儿收容院,专门安排人员照顾孤儿。
  对普通民众来说,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
  虽然没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占领区内,中国军队以配给方式给民众发放粮食,取缔了所有粮食买卖活动,保证绝大部分人每天都能领到足以保证生存的口粮。
  当然,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第十三集团军攻打新德里的时候,将暂时由巴基斯坦陆军负责占领区的治安工作。因此从三月二十二日开始,在基本上控制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之后,巴基斯坦陆军就派遣军队进入旁遮普邦,从第十三集团军手里接管了部分城镇,巴军在该方向上的兵力也由四个师增加到了六个师。
  问题是,如果由巴基斯坦陆军控制占领区,肯定会引发社会矛盾。
  别的不说,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如此大的生活差异,本身就是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再说了,印巴矛盾积累了几十年,边境冲突从未间断过,很多印度人肯定不会与巴基斯坦军队和平相处。
  在总参谋部会议上,牧浩洋已经明确提到,应该尽快在占领区内建立临时政府。
  按照牧浩洋的意思,第十三集团军南下攻打新德里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让临时政府招募一批较为亲华的民众,组织一支配备了轻武器的治安部队,负责协助占领军,而占领军主要部署在大中城市附近,作为支撑性力量,尽量避免介入民事纠纷与部族冲突,以应付叛乱为主要任务。
  如此一来,占领军的活动范围将受到严格控制,兵力部署也将大大降低。
  按照戚凯威的估计,在只控制大中城市的情况下,只需要一到两个旅就够了,而且不需要动用第十三集团军的精锐部队,从第二十七集团军抽调两个旅就能完成占领任务,并且训练印度警察。
  正是如此,三月二十三日,戚凯威首先在昌迪加尔成立了地方临时政府。
  当天,占领军公布了第一条占领管理条例:在三月三十一日之前上缴私藏武器弹药者,均能获得奖赏,从四月一日开始,占领军将进行不定期抽查与搜查,并且严惩私自藏匿与拥有武器弹药者。
  按照这条规定,交出武器弹药者,都能获得更多的粮食配额。
  至于如何惩罚,公告中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只是提到了一点,即藏匿武器弹药都将被视为抵抗行为。
  显然,惩罚肯定会非常严厉。
  受此影响,巴军进驻的行动也暂时搁置了起来。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第二十七集团军在二十三日就派遣了两个旅北上,顶替第十三集团军控制占领区。
  到二十四日凌晨,换防工作就已完成。
  戚凯威下达进攻命令前,第十三集团军已经在新德里方向上部署了二十个突击集群,其中十二个突击集群各加强了一个营,总兵力接近三万,战线后方还有八个支援集群与十二支后勤保障部队。因为实战已经证明,第十三集团军拥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能够轻易击败任何一支印度军队,所以戚凯威没有让部队集中行动,而是继续以突击集群的方式,从多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此外,戚凯威还为第十三集团军增派了两个陆航旅,投入了数百架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实战已经证明,在绝大部分时候,空中补给比地面补给更可靠,也更能保证进攻速度。
  相对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后勤保障。
  虽然巴军已经承诺,将增派给北方战场的两个师用于后勤保障,但是戚凯威仍然不大放心,让第二十七集团军调动了一个师与一个旅,专门保护后勤运输线,并且从驻巴部队中抽调了三个工程营,加紧修复印度境内的铁路交通线。当时,中巴军队在北方战场上的后勤力量就超过了五万人。
  即便如此,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保障仍然存在很多漏洞。
  比如,在全速推进的情况下,第十三集团军每天就要消耗近二十万吨燃油,而后勤保障部队只能提供不到十万吨的运输量。也就是说,即便算上囤积的燃油,也只能保证第十三集团军突进三到四天。
  针对这个问题,戚凯威只能尽可能的减轻地面部队的作战压力。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强空中打击力度。
  当时,中国空军在这边投入了六百多架战术战斗机,其中八成是专门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支援的多用途战斗机。此外,巴基斯坦空军还动用了两百多架战斗机,支援与协助中国军队。
  问题是,这仍然不足以保证空中打击就能彻底打垮印度军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暴露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中巴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并不适合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不管是j-22、还是刚服役的j-32,其对地支援能力都体现在纵深遮断上,即用来打击敌后目标,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都不大适合用来执行战场支援任务,甚至很多飞行员都不愿意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要知道,适合战场支援任务的是攻击机,而攻击机并不是多用途战斗机,有较为独特的性能特点。比如,攻击机一般在低空与超低空活动,不需要多快的飞行速度,也不需要多么先进的电子设备,其主要设计应该针对地面作战需求,比如在地面部队发出请求后,立即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如此一来,攻击机就应该有较为厚重装甲、至少能够抵抗高射机枪与小口径高射炮的直接攻击,此外要有较为出色的低空盘旋性能、能够尽快对目标发动第二次打击。
  问题是,在a-10c退役后,世界上就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机了。
  在此之前,中国与美国空军都持同样的观点,即配备了先进武器的多用途战斗机能够顶替攻击机。
  实战证明,这个想法完全错误。
  别的不说,多用途战斗机使用的大多数弹药,包括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的威力都有点过剩,在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的时候,很容易误伤友军,导致很多时候根本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要知道,在a-10c服役的时候,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a-10c除了能够携带威力巨大的炸弹之外,还能携带威力适中的火箭弹,以及火力密集的机关炮,而这两种武器都非常适合用来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
  事实上,也正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中国空军开始研制新一代攻击机。
  受中国空军影响,美军也启动了a-x项目。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一切准备就位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四日上午发起了进攻。
  战斗打得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顽强抵抗。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留守新德里的八个印军师早就丧失了斗志。再说了,这八个师中,只有一个是装备了t-90s主战坦克的装甲师,另外七个都是标准的步兵师。
  三月二十五日凌晨,不到一天,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大新德里地区。
  因为新德里是印度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新德里地区也是最大的城市群,所以第十三集团军没有急于攻占新德里,而是首先包围了新德里。按照戚凯威的计划,如果能够迫使守军投降,就没有必要攻打新德里。
  显然,这没有什么悬念。
  如果印军不打算投降,就应该死守大新德里地区的外围防线,而不是在遇到中国军队后就一路溃逃。
  当然,包围新德里,根本用不了一个集团军。
  二十五日上午,第十三集团军只留下了八个突击集群包围新德里,其他进攻部队则继续向前推进。
  这天下午,新德里守军在突围无望,或者说根本没有组织突围的情况下,向包围新德里的中国军队投降。
  戚凯威计划用一周打完的“新德里战役”,结果只打了一天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