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论盐
在现代书籍敞开供应,只有不爱看书的,没有缺书看的,当然,独爱某一类书的除外。比如,薛朗有时候有空也会上网看看小说,可惜因为个人爱好问题,经常书荒。网站每天更新万万字,他爱看的每天更新还没一万字,多么的可怜。
有了薛朗这嘴炮王做后盾,韩进不担心有人找茬了。听薛朗宣讲了一遍流程,韩进提议把抄写制犁工艺说明手册的事情取消。
韩长史明显比公主殿下和薛朗有生活经验多了,韩进道:“异人犁与普通的犁,制造工艺其实大体相同,区别只是外形设计,如果是制犁的熟手来,只怕看一眼就能学会,故而,这道手续可以俭省。”
薛朗认同的点头,公主殿下也没意见,其他的环节,就公主殿下修书的时候,只邀请了官员,没邀请工匠。
薛朗被这么一提醒,也反应过来,现在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曲辕犁其实巧在设计,明白人看一眼就懂了,回去花费点儿功夫仿造一个,其实也不算难。把一切事情商议妥当,修补好计划中有问题的地方,这件事情就算定了!
许多地方要韩长史配合统筹,韩进就先回去分派人手去了。马三宝手头也有事告退,薛朗也忙,不过,还有事情没办完,还要留一下。
薛朗想了想,还是直接朝公主殿下拱拱手道:“启禀殿下,属下有件事想求您。”
“何事?”
公主殿下关切的问道:“幼阳有何难处?尽可道来。”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道:“就是那个……我院里的盐,又用完了!请殿下赐点儿来应付支用。”
柳女官噗嗤一声,公主殿下莞尔:“只这等小事?”
薛朗哼哧道:“秀娘说府里盐的用度管的严格,已经用超过一次,还是如圭内侍官帮忙解决的,一月之内,连超两次,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脸皮求到殿下这里了。”
公主殿下道:“无妨,从我的份例里匀出一斗予你,可够幼阳支用否?”
薛朗赶紧点头:“不用一斗那么多,两三斤就够用好久了!”
公主殿下点头:“既如此,初雪,让人给听风院送三斤盐过去。”
“喏。”
看初雪领命出去分派人。
“谢殿下。”
公主殿下随意的道:“无妨!幼阳如若要一石盐,我需花费一番功夫,不过区区数斤,只我的份例就能匀出来。”
薛朗好奇的问道:“听说盐是官营的,定价并不算昂贵,可是怎么看着好像还缺盐的样子?”
唐朝的盐价并不贵,在贞观年间,不过十文一斤。直至玄宗以后,盐价才涨起来,还是因为朝廷涨了盐的赋税所致。这会儿的盐价,虽然没贞观年间便宜,不过,相比起社会形势来说,已经算便宜的了。
公主殿下看看薛朗,道:“种花家可是不缺盐?”
薛朗点头:“应该是不缺,属下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哪里缺盐。”
公主殿下道:“看幼阳的做派,也不像是从缺盐的地方过来的。”
难道是他的用盐标准在古代看来太浪费了?!
薛朗默默反省。
公主殿下一眼就看穿薛朗所想,道:“刚才听幼阳议赋税,原以为幼阳懂得,如今看来,幼阳成长的环境,与我大唐差异颇大,故而才对盐政一事不解。想来,阿柳也不甚了了吧?”
“殿下英明。”
原来柳女官也不懂。两人一块儿等着公主殿下解惑。
公主殿下道:“我大唐的盐产量,如若只供应人口使用是尽够的,只是,相比起人口的消耗,还有一大部分要用于畜牧,牲畜也是需要用盐的;另外,医药、农耕、工匠们也有用盐的地方,盐的产量相比起其用途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供应不足。是故闲时吃淡食,战时、农忙才吃咸食,就是据此而来。”
薛朗恍然,不管人还是牲畜,缺盐就没力气。古代盐的使用范围比现代广,但因为生产技术和运输的缘故,盐的产量又跟不上,难怪要限制盐的使用量。
听到这里,薛朗就懂了!薛朗问道:“既然产量跟不上需求,照理来说,盐价应该高,朝廷为什么把盐价定的这样低?”
公主殿下道:“为了薄赋,让利于民,休养生息。”
薛朗懂了:“殿下的意思是盐价与赋税有关?盐价是控制赋税的手段?”
“然也!”
公主殿下赞赏的点头。
薛朗恍然。古代封建社会本质上来说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小农型、地方性经济为主,经济流通性不大。
作为国家主体,要控制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以及通过赋税来调节、把脉国家经济和国计民生,再没有比粮价和盐价这两个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合适的了。
粮还有个南北差异,北方爱吃面食,南方爱吃米谷。这盐可是不管东西南北,人人都需要的。难怪古代要盐政官营。
唐朝的低盐价,显然是朝廷强行把价格定低,进而影响到赋税的降低,进而影响到粮价,让利于民,以得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老百姓生活变好了,于是盐税也就相应的调高。
所以,盐价便宜的唐朝并不是说不缺盐,盐是缺的,只是国家政策所致,盐税定的低而已。
薛朗明白了,不过,本着谨慎的原则,他并没有贸贸然提出提高盐产量的办法。盐价既然是关系一国赋税的根本,就不能贸贸然去改变。特别是大唐刚刚建立,经不起那么多的风雨飘摇。
特别是刚刚经历了战乱的民众,几乎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牵一丝而动全身,薛朗说出来是很简单,上下嘴皮一碰就完的事儿,可于国家、于民众来说,是否是好事,薛朗还需要想一想。
就像王安石变法,王相公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国家也是需要的,可是,民众是否接受,是否适应于民情民生,王相公就没考虑周全,变法失败的结果,对国家的伤害,难以计算。
薛朗不想穿越一遭,反而成了历史的罪人,薛朗想让大唐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糟。
本着多调查才有发言权,实践才出真知的原则,薛朗向公主殿下请教了许多唐朝关于盐政的政策和规定,完了才拎着公主殿下给他的盐回去。
有了薛朗这嘴炮王做后盾,韩进不担心有人找茬了。听薛朗宣讲了一遍流程,韩进提议把抄写制犁工艺说明手册的事情取消。
韩长史明显比公主殿下和薛朗有生活经验多了,韩进道:“异人犁与普通的犁,制造工艺其实大体相同,区别只是外形设计,如果是制犁的熟手来,只怕看一眼就能学会,故而,这道手续可以俭省。”
薛朗认同的点头,公主殿下也没意见,其他的环节,就公主殿下修书的时候,只邀请了官员,没邀请工匠。
薛朗被这么一提醒,也反应过来,现在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曲辕犁其实巧在设计,明白人看一眼就懂了,回去花费点儿功夫仿造一个,其实也不算难。把一切事情商议妥当,修补好计划中有问题的地方,这件事情就算定了!
许多地方要韩长史配合统筹,韩进就先回去分派人手去了。马三宝手头也有事告退,薛朗也忙,不过,还有事情没办完,还要留一下。
薛朗想了想,还是直接朝公主殿下拱拱手道:“启禀殿下,属下有件事想求您。”
“何事?”
公主殿下关切的问道:“幼阳有何难处?尽可道来。”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道:“就是那个……我院里的盐,又用完了!请殿下赐点儿来应付支用。”
柳女官噗嗤一声,公主殿下莞尔:“只这等小事?”
薛朗哼哧道:“秀娘说府里盐的用度管的严格,已经用超过一次,还是如圭内侍官帮忙解决的,一月之内,连超两次,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脸皮求到殿下这里了。”
公主殿下道:“无妨,从我的份例里匀出一斗予你,可够幼阳支用否?”
薛朗赶紧点头:“不用一斗那么多,两三斤就够用好久了!”
公主殿下点头:“既如此,初雪,让人给听风院送三斤盐过去。”
“喏。”
看初雪领命出去分派人。
“谢殿下。”
公主殿下随意的道:“无妨!幼阳如若要一石盐,我需花费一番功夫,不过区区数斤,只我的份例就能匀出来。”
薛朗好奇的问道:“听说盐是官营的,定价并不算昂贵,可是怎么看着好像还缺盐的样子?”
唐朝的盐价并不贵,在贞观年间,不过十文一斤。直至玄宗以后,盐价才涨起来,还是因为朝廷涨了盐的赋税所致。这会儿的盐价,虽然没贞观年间便宜,不过,相比起社会形势来说,已经算便宜的了。
公主殿下看看薛朗,道:“种花家可是不缺盐?”
薛朗点头:“应该是不缺,属下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哪里缺盐。”
公主殿下道:“看幼阳的做派,也不像是从缺盐的地方过来的。”
难道是他的用盐标准在古代看来太浪费了?!
薛朗默默反省。
公主殿下一眼就看穿薛朗所想,道:“刚才听幼阳议赋税,原以为幼阳懂得,如今看来,幼阳成长的环境,与我大唐差异颇大,故而才对盐政一事不解。想来,阿柳也不甚了了吧?”
“殿下英明。”
原来柳女官也不懂。两人一块儿等着公主殿下解惑。
公主殿下道:“我大唐的盐产量,如若只供应人口使用是尽够的,只是,相比起人口的消耗,还有一大部分要用于畜牧,牲畜也是需要用盐的;另外,医药、农耕、工匠们也有用盐的地方,盐的产量相比起其用途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供应不足。是故闲时吃淡食,战时、农忙才吃咸食,就是据此而来。”
薛朗恍然,不管人还是牲畜,缺盐就没力气。古代盐的使用范围比现代广,但因为生产技术和运输的缘故,盐的产量又跟不上,难怪要限制盐的使用量。
听到这里,薛朗就懂了!薛朗问道:“既然产量跟不上需求,照理来说,盐价应该高,朝廷为什么把盐价定的这样低?”
公主殿下道:“为了薄赋,让利于民,休养生息。”
薛朗懂了:“殿下的意思是盐价与赋税有关?盐价是控制赋税的手段?”
“然也!”
公主殿下赞赏的点头。
薛朗恍然。古代封建社会本质上来说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小农型、地方性经济为主,经济流通性不大。
作为国家主体,要控制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以及通过赋税来调节、把脉国家经济和国计民生,再没有比粮价和盐价这两个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合适的了。
粮还有个南北差异,北方爱吃面食,南方爱吃米谷。这盐可是不管东西南北,人人都需要的。难怪古代要盐政官营。
唐朝的低盐价,显然是朝廷强行把价格定低,进而影响到赋税的降低,进而影响到粮价,让利于民,以得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老百姓生活变好了,于是盐税也就相应的调高。
所以,盐价便宜的唐朝并不是说不缺盐,盐是缺的,只是国家政策所致,盐税定的低而已。
薛朗明白了,不过,本着谨慎的原则,他并没有贸贸然提出提高盐产量的办法。盐价既然是关系一国赋税的根本,就不能贸贸然去改变。特别是大唐刚刚建立,经不起那么多的风雨飘摇。
特别是刚刚经历了战乱的民众,几乎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牵一丝而动全身,薛朗说出来是很简单,上下嘴皮一碰就完的事儿,可于国家、于民众来说,是否是好事,薛朗还需要想一想。
就像王安石变法,王相公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国家也是需要的,可是,民众是否接受,是否适应于民情民生,王相公就没考虑周全,变法失败的结果,对国家的伤害,难以计算。
薛朗不想穿越一遭,反而成了历史的罪人,薛朗想让大唐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糟。
本着多调查才有发言权,实践才出真知的原则,薛朗向公主殿下请教了许多唐朝关于盐政的政策和规定,完了才拎着公主殿下给他的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