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87节
入内之后是一座大讲堂,讲堂两边通透,里面设了屏风,过去即可出屋,随后一片开阔,左右两边各有偏房。
形容起来可一说是没什么建筑美感,但这是太子的要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要出不来什么有用的思想,那么建得越是豪华,越是浪费民力。搞成个阿房宫,国家都能亡了。
要是能有思想、高人降世,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
“张天瑞,你没有什么谏言要对本宫说吗?”朱厚照边走边看,还随口问了这么一句。
张天瑞听着奇怪,但还是摇头,“臣愚钝,并无一言一策以献殿下。”
太子听完反而开心了起来,“那看来,他们没有说服你。”
!
“殿下恕罪!”可怜这位张大人,又是给吓了一跳,急忙跪下。
便是因为太子这话,就表明他知道自己与京里反对东宫建造学宫的官员有接触。
“起来。”朱厚照抬了抬手,“你一个六品官说是东宫府臣,但到底权力不大,朝里多的是大员、要员,他们找到你,你也不能不见。”
“殿下明鉴!臣官阶虽低,但从不敢忘殿下嘱托,不论如何都要建完学宫!只是……正如殿下所说……”
“本宫知道,本宫知道。”朱厚笑了笑,倒是也神情轻松的说:“你可不要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宫可没有派人日日盯着你。之所以那样问,是你起了这名字。”
朱厚照没有和张天瑞提过仰不愧天这类事,
只能是张天瑞从其他官僚那里听到了很多反对声。所以才能投其所好,用这八个字,点中太子心思。
“殿下之英睿卓识,臣心中感佩。”
到了屋里,朱厚照坐上主位,刘瑾站身侧,张天瑞则面向他。
“……这样的话,招纳学生之事,也该有个说法。这事儿,你想过没?”
“殿下,这是否有些急了?臣还需些时日……”
“不急。”朱厚照摆摆手,“本宫招的是穷苦的人,不要说像这样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就是一间破庙,那都得抢。”
“那么……只招学医之人?”
“医学当然重要。但学医救不了天下人啊。本宫看里边儿还有个小屋,在那边设一个往圣绝学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朱厚照意味深长的说:“两京一十三省没有哪一省是没有灾民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哪一天是不饿死人的。国事如此,到底应当如何,读书人要给本宫一个答案。也就是你们说的,要为往圣继绝学。这算是分院,等王鏊回来,叫他任这个院长。至于管大夫的院长,张天瑞,你去找。”
“臣遵旨!”张大人又一次跪了下来,“殿下天纵英才,实我大明江山之福!天下百姓之福!”
“可惜,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但天下的理,不能都叫他们讲去。”
“理当如此!”接着,张天瑞又说:“殿下,往后学宫各类事务越发增多,臣想和殿下荐一人。”
“说。”
“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费宏。”
费宏,成华二十三年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中状元时,他不过二十岁。
这样的人,只要苦熬,按照过往经验必是出阁入相,似乎根本不必在这个时候跟随太子和文官们搞得太僵,除非他和王鏊一样,是带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所以这个人,朱厚照还需要时间确定。
“为什么荐他?”
“费宏年少成名,兼有文才,娴于政理,办事练达。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之人。”
朱厚照想了想说:“费宏的名头本宫听过。二十岁的状元,人生何等得意啊。他是太子府属官,也身在翰林,往后升谕德、做日讲官,是前途不可限量之人,本宫虽未召见过他,但他若胸中有策,到东宫请见,亦非难事。要你荐什么?”
张天瑞心一抖,“殿下恕罪!臣只是想为殿下举贤名之臣。”
“不准。这里一应事务,无论大小,全部由你负责。做好了功劳都是你的,做不好,本宫是找你还是找费宏啊?!”太子这话说得是有强压的命令意味。
这让张天瑞很是不解,……费宏不论是出身、能力、品德都没什么瑕疵,由他这个人们口中的太子红人推荐,竟然不准?
这就是考虑的角度和层次不一样。
朱厚照考虑的是,哪怕学宫只有张天瑞一个人,那也就是他累一点嘛,怎么了?但眼下这个关口,文官在酝酿对他的不满,朱厚照也不会像弘治那样,认了这些不满。朱元璋、朱棣,他们哪一个认过?
不要说没错,有错都不认!
严格说起来,这也叫祖制。
所以说他要有这种姿态,以往类似费宏这种出身显赫的进士、按照常理就能熬上去的。现在?
不跟我搞好关系,你想上去?你哪怕能动一步,我都跟你姓!至于什么翰林清流、上位者眼中没有什么清流浊流。浊流太多了要治,清流太多了一样要治。
倒是那些本就有意见的大臣,见太子这样堂而皇之的出了宫,还是在安向伯上疏之后,这不就是……完全都不鸟他们吗?
收获这个消息的李东阳紧急出门请见太子,他看出了一些不妙的迹象,以往如果是弘治皇帝,这事儿好摆平,两方有一方低个头事儿就过去了,
可现在没有这个低头的人了!
第一百零二章 剪其羽翼
如果说刘健是刚直,那么李东阳就是他的相反面。
刘健见着一个小人或是那种名声有亏的人,那是一拂袖子,昂着头看也不看人家。李东阳则会顾着人与人之间的面子,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做些客套般的交流。
除了在读书那件事上,刘健和朱厚照争过,旁的几件事,刘健很少废话。但他不是有话不说的人,所以既然不说,就是没得说。
但李东阳就会不一样,他会考虑大局。
就像这一次的事。
李东阳便来苦口婆心的相劝,所说的无非就是希望太子以朝堂大局为重。
朱厚照坐在太子主位上,他忽然想到一件事:“当初,本宫要派王越出任三边总制官时,也有人这么说过,说……用了王越,李广流毒不除,于大局不利。李阁老,你是学问大的人,你能否给本宫解释解释,究竟什么是大局?”
李东阳说:“国家兴亡,仰赖君臣团结一心,君臣相和,则国家兴,君臣相疑,则国家衰。臣所说的大局,并非是粉饰太平、求一时之稳定,乃是希望殿下维持君臣相合这个大局。”
朱厚照站了起来,
阁老说话就是不一样。
这句说的就不是这次事件的对错……
他的意思,直观的说,就是因为你朱厚照搞了这么几次,再这样下去,就要破坏弘治皇帝与我们的良好关系啦!
听了这话,朱厚照才明白过来,为何李东阳这么急着来见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思考的层次同样不低,不愧阁老之名。
那个程敏政,在政治方面,显然不如他。
“李阁老是个看得清的人。难道不知道那个安向伯为何在这个时候上疏吗?”
李东阳坚定的回:“上疏谏言乃臣子本分。殿下有过,臣子自当纠之!”
朱厚照不清楚他是真的不知道,
还是知道了,但为了维持他心中所谓的大局,选择了不知道。
不管怎样,这样的回答如果说出口,那态度就不是朱厚照可以接受的,所以他听不了这个劝。
“李阁老放心,本宫从来不是激进之人,天下百弊,一夜之间绝不干净。我也没想一夜之间绝干净。但他们一样都不许我干,这怕也不行。”
“以殿下之龄,自当有时间长远谋划,何苦如此焦急?朝中重臣,更没有哪一个拖得过殿下。事缓则圆,一时不行,不代表一世不行。”
朱厚照脸色有些变化,一时不行?
说的好像他们已经能决定了他这个太子该怎样似的。
“阁老说的都对,但我心中不服。”他说这话,坚定有力,“本宫为的是大明的百姓,杀的是无德的贪官,如果做这样的事,得到一个暂时忍让的结果,凭什么?”
“殿下,治国乃绝大之事,并非意气相争,怎么能讲凭什么,不凭什么?”
“要讲!一定要讲!”朱厚照不接受他的说法,“阁老就当我不见棺材不掉泪好了,至少我要看看,是哪些人要本宫潜心读书,不问政事。”
是吧,哪怕是落了败,那也不能还没开始,就已经投降了。
李东阳话说到这种程度,其他的他也没办法了。不管如何,这个大局他是一定要维持的。
这一切似乎也昭示着,某种结局的不可避免。
京里的科道言官,一看太子竟然摆出这等姿态,那便更加忍不住,干脆连出宫的事儿一起带上谏言!
于是原本安静几天的朝堂便又热闹了起来。
然而,热闹归热闹,面对皇上唯一的皇子,他们要怎么办才是关键。
毕竟一道奏疏留中是留,十道留中也是留。
程敏政等人又去了李东阳府上。
他们都担心,最后的局面会不可收拾。
“东宫……始终是东宫,这一点在座的各位都无法更改。”李阁老说话不敬不慢,仿佛心中已经有了想好的谋划,“东宫行事,你我更无力阻止,我想殿下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有恃无恐。不过……殿下要成事,总归是要靠臣子,如今殿下的根基尚浅,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因而,要稳住朝廷的大局,也不是毫无办法。”
“剪其羽翼!”程敏政脱口而出,他都不用等到李东阳把话说完。
羽翼一剪,哪怕再折腾,也就是出宫玩一玩这种,于朝堂的影响力则不大了。
像是王越之事时是王鏊‘阵前反戈’,夺田案则是杨廷和在竭力配和,若是没有这两个人,东宫要想如愿达成目的,怕也没这么容易。
但……
“但这就要担着干系……”
李东阳的话大家都明白。
这也是李阁老一直没提这个四个字的原因。
这种法子……打头阵的那一个,特别容易被记恨。
太子现在还是太子,以后成了皇上呢?
到时候秋后算账,那可就是雷霆震怒。
所以一时之间,众人也有些犹豫。
“阁老,”左佥都御史钱桂看了圈众人女子作态,心中一时来了激动,开口道:“东宫行事日渐偏执,而陛下宠之日甚,再拖些时日,陛下那边怕是听也不听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了。便如岐王、雍王之事,陛下为何回心转意?除了殿下,世上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看来,有些事也是不得不为之,否则国事如何,恐将再难控制。值此之际,我等又怎能只是考虑个人安危,若诸位不便,我钱桂愿上此疏!”
众人听了心里一震,哎哟,御史到底是御史,这份见识和胆略,的确不同于一般人。
便是程敏政也忽然之间对钱桂有了刮目相看之感。
形容起来可一说是没什么建筑美感,但这是太子的要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要出不来什么有用的思想,那么建得越是豪华,越是浪费民力。搞成个阿房宫,国家都能亡了。
要是能有思想、高人降世,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
“张天瑞,你没有什么谏言要对本宫说吗?”朱厚照边走边看,还随口问了这么一句。
张天瑞听着奇怪,但还是摇头,“臣愚钝,并无一言一策以献殿下。”
太子听完反而开心了起来,“那看来,他们没有说服你。”
!
“殿下恕罪!”可怜这位张大人,又是给吓了一跳,急忙跪下。
便是因为太子这话,就表明他知道自己与京里反对东宫建造学宫的官员有接触。
“起来。”朱厚照抬了抬手,“你一个六品官说是东宫府臣,但到底权力不大,朝里多的是大员、要员,他们找到你,你也不能不见。”
“殿下明鉴!臣官阶虽低,但从不敢忘殿下嘱托,不论如何都要建完学宫!只是……正如殿下所说……”
“本宫知道,本宫知道。”朱厚笑了笑,倒是也神情轻松的说:“你可不要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宫可没有派人日日盯着你。之所以那样问,是你起了这名字。”
朱厚照没有和张天瑞提过仰不愧天这类事,
只能是张天瑞从其他官僚那里听到了很多反对声。所以才能投其所好,用这八个字,点中太子心思。
“殿下之英睿卓识,臣心中感佩。”
到了屋里,朱厚照坐上主位,刘瑾站身侧,张天瑞则面向他。
“……这样的话,招纳学生之事,也该有个说法。这事儿,你想过没?”
“殿下,这是否有些急了?臣还需些时日……”
“不急。”朱厚照摆摆手,“本宫招的是穷苦的人,不要说像这样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就是一间破庙,那都得抢。”
“那么……只招学医之人?”
“医学当然重要。但学医救不了天下人啊。本宫看里边儿还有个小屋,在那边设一个往圣绝学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朱厚照意味深长的说:“两京一十三省没有哪一省是没有灾民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哪一天是不饿死人的。国事如此,到底应当如何,读书人要给本宫一个答案。也就是你们说的,要为往圣继绝学。这算是分院,等王鏊回来,叫他任这个院长。至于管大夫的院长,张天瑞,你去找。”
“臣遵旨!”张大人又一次跪了下来,“殿下天纵英才,实我大明江山之福!天下百姓之福!”
“可惜,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但天下的理,不能都叫他们讲去。”
“理当如此!”接着,张天瑞又说:“殿下,往后学宫各类事务越发增多,臣想和殿下荐一人。”
“说。”
“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费宏。”
费宏,成华二十三年殿试第一名,状元及第。中状元时,他不过二十岁。
这样的人,只要苦熬,按照过往经验必是出阁入相,似乎根本不必在这个时候跟随太子和文官们搞得太僵,除非他和王鏊一样,是带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所以这个人,朱厚照还需要时间确定。
“为什么荐他?”
“费宏年少成名,兼有文才,娴于政理,办事练达。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之人。”
朱厚照想了想说:“费宏的名头本宫听过。二十岁的状元,人生何等得意啊。他是太子府属官,也身在翰林,往后升谕德、做日讲官,是前途不可限量之人,本宫虽未召见过他,但他若胸中有策,到东宫请见,亦非难事。要你荐什么?”
张天瑞心一抖,“殿下恕罪!臣只是想为殿下举贤名之臣。”
“不准。这里一应事务,无论大小,全部由你负责。做好了功劳都是你的,做不好,本宫是找你还是找费宏啊?!”太子这话说得是有强压的命令意味。
这让张天瑞很是不解,……费宏不论是出身、能力、品德都没什么瑕疵,由他这个人们口中的太子红人推荐,竟然不准?
这就是考虑的角度和层次不一样。
朱厚照考虑的是,哪怕学宫只有张天瑞一个人,那也就是他累一点嘛,怎么了?但眼下这个关口,文官在酝酿对他的不满,朱厚照也不会像弘治那样,认了这些不满。朱元璋、朱棣,他们哪一个认过?
不要说没错,有错都不认!
严格说起来,这也叫祖制。
所以说他要有这种姿态,以往类似费宏这种出身显赫的进士、按照常理就能熬上去的。现在?
不跟我搞好关系,你想上去?你哪怕能动一步,我都跟你姓!至于什么翰林清流、上位者眼中没有什么清流浊流。浊流太多了要治,清流太多了一样要治。
倒是那些本就有意见的大臣,见太子这样堂而皇之的出了宫,还是在安向伯上疏之后,这不就是……完全都不鸟他们吗?
收获这个消息的李东阳紧急出门请见太子,他看出了一些不妙的迹象,以往如果是弘治皇帝,这事儿好摆平,两方有一方低个头事儿就过去了,
可现在没有这个低头的人了!
第一百零二章 剪其羽翼
如果说刘健是刚直,那么李东阳就是他的相反面。
刘健见着一个小人或是那种名声有亏的人,那是一拂袖子,昂着头看也不看人家。李东阳则会顾着人与人之间的面子,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做些客套般的交流。
除了在读书那件事上,刘健和朱厚照争过,旁的几件事,刘健很少废话。但他不是有话不说的人,所以既然不说,就是没得说。
但李东阳就会不一样,他会考虑大局。
就像这一次的事。
李东阳便来苦口婆心的相劝,所说的无非就是希望太子以朝堂大局为重。
朱厚照坐在太子主位上,他忽然想到一件事:“当初,本宫要派王越出任三边总制官时,也有人这么说过,说……用了王越,李广流毒不除,于大局不利。李阁老,你是学问大的人,你能否给本宫解释解释,究竟什么是大局?”
李东阳说:“国家兴亡,仰赖君臣团结一心,君臣相和,则国家兴,君臣相疑,则国家衰。臣所说的大局,并非是粉饰太平、求一时之稳定,乃是希望殿下维持君臣相合这个大局。”
朱厚照站了起来,
阁老说话就是不一样。
这句说的就不是这次事件的对错……
他的意思,直观的说,就是因为你朱厚照搞了这么几次,再这样下去,就要破坏弘治皇帝与我们的良好关系啦!
听了这话,朱厚照才明白过来,为何李东阳这么急着来见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思考的层次同样不低,不愧阁老之名。
那个程敏政,在政治方面,显然不如他。
“李阁老是个看得清的人。难道不知道那个安向伯为何在这个时候上疏吗?”
李东阳坚定的回:“上疏谏言乃臣子本分。殿下有过,臣子自当纠之!”
朱厚照不清楚他是真的不知道,
还是知道了,但为了维持他心中所谓的大局,选择了不知道。
不管怎样,这样的回答如果说出口,那态度就不是朱厚照可以接受的,所以他听不了这个劝。
“李阁老放心,本宫从来不是激进之人,天下百弊,一夜之间绝不干净。我也没想一夜之间绝干净。但他们一样都不许我干,这怕也不行。”
“以殿下之龄,自当有时间长远谋划,何苦如此焦急?朝中重臣,更没有哪一个拖得过殿下。事缓则圆,一时不行,不代表一世不行。”
朱厚照脸色有些变化,一时不行?
说的好像他们已经能决定了他这个太子该怎样似的。
“阁老说的都对,但我心中不服。”他说这话,坚定有力,“本宫为的是大明的百姓,杀的是无德的贪官,如果做这样的事,得到一个暂时忍让的结果,凭什么?”
“殿下,治国乃绝大之事,并非意气相争,怎么能讲凭什么,不凭什么?”
“要讲!一定要讲!”朱厚照不接受他的说法,“阁老就当我不见棺材不掉泪好了,至少我要看看,是哪些人要本宫潜心读书,不问政事。”
是吧,哪怕是落了败,那也不能还没开始,就已经投降了。
李东阳话说到这种程度,其他的他也没办法了。不管如何,这个大局他是一定要维持的。
这一切似乎也昭示着,某种结局的不可避免。
京里的科道言官,一看太子竟然摆出这等姿态,那便更加忍不住,干脆连出宫的事儿一起带上谏言!
于是原本安静几天的朝堂便又热闹了起来。
然而,热闹归热闹,面对皇上唯一的皇子,他们要怎么办才是关键。
毕竟一道奏疏留中是留,十道留中也是留。
程敏政等人又去了李东阳府上。
他们都担心,最后的局面会不可收拾。
“东宫……始终是东宫,这一点在座的各位都无法更改。”李阁老说话不敬不慢,仿佛心中已经有了想好的谋划,“东宫行事,你我更无力阻止,我想殿下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有恃无恐。不过……殿下要成事,总归是要靠臣子,如今殿下的根基尚浅,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因而,要稳住朝廷的大局,也不是毫无办法。”
“剪其羽翼!”程敏政脱口而出,他都不用等到李东阳把话说完。
羽翼一剪,哪怕再折腾,也就是出宫玩一玩这种,于朝堂的影响力则不大了。
像是王越之事时是王鏊‘阵前反戈’,夺田案则是杨廷和在竭力配和,若是没有这两个人,东宫要想如愿达成目的,怕也没这么容易。
但……
“但这就要担着干系……”
李东阳的话大家都明白。
这也是李阁老一直没提这个四个字的原因。
这种法子……打头阵的那一个,特别容易被记恨。
太子现在还是太子,以后成了皇上呢?
到时候秋后算账,那可就是雷霆震怒。
所以一时之间,众人也有些犹豫。
“阁老,”左佥都御史钱桂看了圈众人女子作态,心中一时来了激动,开口道:“东宫行事日渐偏执,而陛下宠之日甚,再拖些时日,陛下那边怕是听也不听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了。便如岐王、雍王之事,陛下为何回心转意?除了殿下,世上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看来,有些事也是不得不为之,否则国事如何,恐将再难控制。值此之际,我等又怎能只是考虑个人安危,若诸位不便,我钱桂愿上此疏!”
众人听了心里一震,哎哟,御史到底是御史,这份见识和胆略,的确不同于一般人。
便是程敏政也忽然之间对钱桂有了刮目相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