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843节
  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清流儒臣所要的,
  你看看,
  任用正直官员、摒除小人奸臣,与此同时轻徭薄赋、重视传统,这才是他们心中的盛世!
  这样的旨意一道道传出,那么自然是天下振奋。
  而朱厚照也按照约定,暂时收起了厂卫的利爪,
  天下开始进入一个矛盾逐渐缓和的休养生息的阶段。
  可以说,朝堂的趋势被完全扭了一个方向。
  大功告成的王阳明回到南京继续担任自己的应天巡抚,他的声望也再次上升了一个层次。
  八月时,
  由他亲自创办的阳明书院在扩建后,初次张榜招贤,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竟逾千人之众。
  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京城中,整出的动静,叫南京城中的外国人都看不懂。
  看热闹的老百姓则不无羡慕的说,“那可都是读书人!”
  一句读书人,是这个时代莫大的荣耀。
  他们身背书笈,手握卷书,一袭长衫,皆为悟学而来。
  阳明书院就在玄武湖边,院内建筑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四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仿佛是远离尘嚣世外桃源。
  王阳明也是简单朴素的书生打扮,而他坐下则是上千学子席地而坐。
  这番学风醇厚,人文荟萃的一时盛景,成为文教兴盛的又一明证。
  王阳明也不愧为一代大家,他对待求学之人没有任何保留,并在与几个相近的弟子的论学之中释出了他一生之所悟,即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朗朗书声之间,他的弟子们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说:“此四句大概还未触及根本。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那么意念、认知和事物也应该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坐于王阳明身旁的弟子其实也都三四十了,这么一群大男人都沉浸于‘学术讨论’之中,
  听到有人提出疑问,大弟子文德忧虑说:“如此却失却工夫下手处。”
  意思是照这样理解可能会失去修行的切入点。
  正在争论间,
  王阳明解释说:“心体原本确实是无恶无善的,只是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对于悟性较高的人,可以直接从心的本源入手,因为人心的本质原本是清澈无碍的,稍加启发就能显现出来;
  而对于那些可能存在较多过失和习惯习气的人来说,则需要在良知的指导下去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改正和修炼。这只是具体实践时的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失却之处’。”
  这么一解释,众人纷纷有所悟,道:“有理、有理。”
  关于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的在心中琢磨了一辈子,这些关节之处他都已摸索清楚,不要这里是千人,就是再来千人,也不可能问得住他。
  以此为代表,他在此次文会期间的诸多言行都被记录在《传习录》之中。
  在文会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
  阳明书院还来了一个重要人物——皇帝的侍从室侍从,何廷仁。
  他是作为弟子被自己的老师推荐到皇帝身边的。
  既然师徒之情还在,这种时候怎么少得了他呢。
  而因为他靠近皇帝的特殊身份,自他踏入阳明书院,这里的气氛就好像变了似的。
  他虽没有身着华丽服装,但人们会因为他的权位而自动给他套上一层光环,让人看着就忍不住要心生敬畏。
  王阳明也是事先不知,在身边人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天地君亲师,君在师前。
  何廷仁身形端正,袖口里圣旨露出,两手横拉,威严一声,“亲封新建伯、应天巡抚王守仁,接旨。”
  圣旨?!
  所有人面色都有改变。
  王阳明也正了正面容,没有任何犹豫的跪了下去。
  “臣,王守仁,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江南之地,素称人文渊薮,近闻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卓越之才,励精图治,于江南之地广施教化,振兴文脉,开蒙启智,成效卓著,百姓得以沐浴德化,士林风气焕然一新,实为国家之栋梁,社稷之砥柱。
  兹者,王守仁推广圣贤之道,弘彰孔孟遗教,其志坚毅,其行笃实,令我朝文教事业蒸蒸日上,民心归附,国泰民安。鉴其功绩,朕心甚慰,特颁恩诏,加封少保,赐封柱国,以示表彰,望尔珍此殊荣,续展宏图。普宣教化于天下,使之化雨春风,润泽万方,以期人伦和谐,国力昌盛,永固江山社稷之基。钦此!”
  “老师,接旨吧。”
  “臣王守仁,谢皇上厚赐之恩!”当着这么多人领这道旨意,令他内心既震动又感佩,接着他叩了一个头,大声念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何廷仁转身。
  而台下千人学子也诚心拜服,皇帝这样封赏王守仁,就是对他们这些人、他们所求的道的奖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九百四十三章 南京
  轻徭薄赋,大兴文教,任贤用能,鼓励农桑。
  有这么几条政策下去,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一下子便平静下来了。
  朱厚照作为皇帝也能感受到,就是上来的奏疏数量虽然还是那些,但大事一下子少了很多。
  于是在顾人仪上任半年之后,他最终还是开始了当初和顾佐的约定——下江南。
  这是自正德十二年、十七年之后,皇帝第三次下江南。
  尤记得十二年时,他初次抵达南京皇宫,还吩咐过要将宫城仔细维护好,以备他再次驾临。
  这样,南京皇宫在正德朝终于重获生机。
  眼下已经是十月了,这个季节南下,那肯定是要在南京过年了,冬季太冷,出行毕竟不便。
  也因此,此次南下的准备也十分充分。
  首先就是人数众多。
  考虑到要在南京过年,所以皇帝还把自己的老母亲张太后也一起带上。
  张太后可是个长寿人,历史上他一直到嘉靖二十年才去世,而且嘉靖皇帝对待她并不十分热络,就在这种状态下还能熬过七十,这也不是寻常人物了。
  现在皇帝是她的亲儿子,而且国家形势大好,膝下还有那么多孙子孙女,她状态是更加的好了,虽然已经五十八岁,但慈眉善目,脸色红润,吉祥着呢。
  现在朱厚照用顾人仪,恢复传统儒生概念里的治国之法,所以说他也把张太后带着,正好显现一个仁君孝子的样子。
  说到底其实也就这么回事。
  此外,皇帝还将自己的宠妃一股脑全带上了。
  包括夏皇后,贤贵妃(老三生母)、顺贵妃(老四生母)、敬贵妃(老五生母),还有宁妃、昭妃,以及近几年刚入宫,因为年轻而侍寝较多的惠妃宁氏、容妃叶氏。
  这些人都带上了,孩子们也不好落下,
  老大奉旨监国,走不了。
  老二不在,老三带着老四去蒙古了,
  剩个老五载壡,朱厚照必定是要带上的。
  至于公主,他的三个年纪最大的女儿都已经嫁人,跟着驸马都尉在京师过日子呢,剩下的那些若是年纪太小就算了。
  只有一个秀雅公主,和老五差不多的年纪。
  她是夏皇后多番努力之后生下的,连生两个女儿之后,夏皇后身体有亏,这些年来就没再怀孕过。
  除了后宫以外,皇帝还下旨要少府令范玉昌、户部尚书姜雍、兵部尚书张经、产业部尚书邢观和新任吏部尚书蒋冕随驾。
  蒋冕原是吏部侍郎,因为张璁倒台,王琼、路忠铭等一票官员纷纷去位,所以他算是接替了这个位置。
  一代新人换旧人嘛。
  此人在历史上是正德、嘉靖年间的重臣。
  嘉靖皇帝一度对其比较倚重,并评价他‘忠诚端亮,内外推重’。
  总得来说是个稳重、端庄又正直的官员,属于科举体质下培养出来的典型产物。
  皇帝带这几个人也是有讲究的,少府和户部是钱袋子,产业部是因为他此行要到杭州召开产业大会,至于吏部尚书么,其实是他知道此人和载垨走的近,所以不愿意把他放在京师。
  否则翻过了年回去一看,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换了。
  到那个时候,他要是全部推翻,那载垨脸面无光,外人也会说皇帝对儿子太过苛责。
  可若不推翻,载垨和他的人马就会收到错误信息,以为这样没关系,最终变本加厉。
  这两种,哪个都不好,还不如让蒋冕跟着他去南京算了。
  至于带兵部尚书,那是因为国家还有战事,所以这个人缺不了。
  原来的兵部尚书是桂萼,严嵩走后,他接了总理外务官的位置。
  而张经是原来的兵部侍郎,当初老三去吕宋时,皇帝也派他一起的。
  吕宋取胜以后,出征官兵个个有赏,张经自然也不能缺了。
  历史上的张经也是比较有‘军功’的文臣,所以他出任兵部尚书完全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特别的安排,
  就是皇帝把内阁两位阁老,顾人仪和王廷相全都带走了。
  这个安排在前几次的皇帝出巡当中从来没有过,以前是至少也要留个首揆在家‘看门’。
  这次则不管了。
  背后的缘由有些耐人寻味。
  所以真正有些失望的就是载垨,
  内阁、户部、吏部、少府全都带走了,让他监的什么国?难道去断个寡妇守不守节的‘大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