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困守海州
在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军终于开始继续向北进发。
八月处,中华军相继拿下盘山堡周围的杜家屯、平洋桥堡、西平堡、镇武堡之后,大军已经逼近了盘山堡的关下了。
八月上旬,中华军开始对盘山堡发动攻势,清军的抵抗并不是很顽强,士兵们似乎战斗意志并不强,只是稍作抵抗之后,发现中华军的两翼军队绕过了双台子河之后,堡内的守军就放弃了盘山堡,向东撤去。
这个结果在中华军的预料之中,毕竟一旦两翼的中华军完成了对堡内清军的后路斩断的话,清军就只能困守孤堡了,这显然不是清军高层想要的结果。
清军一路向东,一直撤到了营口,这才又停下不走了,而中华军依然是稳步推进,大军度过了双台子河之后迅速的占据了西宁堡,开始向大辽河一带推进。
大辽河这里自古就是清明双方争夺的焦点,历史上双方围着这一带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过这些都是清军尚未发展壮大的早期的战事,等到清军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将战线向南推进,一直到了锦州一线,1631年爆发的大凌河之战之后,明军彻底的丧失了大凌河城的控制权,尽管被清军拿下的是大凌河,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锦州城,这也为日后爆发的松锦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中华军成功的收复了大辽河,也就意味着被清军控制长达半个世纪的地区终于又回到了中原汉人政权的怀抱之中。
两天之后,中华军开始向东进攻营口,清军在营口只有一万军队,加上从盘山堡撤出来的不到两万人,加起来还不到三万军队,而中华军投入攻城的士兵总数则超过了六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清军也是没能抵抗多久,便被中华军攻破了城池,败军向北逃窜,一直逃到了北边的海州卫。
海州卫距离清朝的首都盛京城已经不足五百里,是南部重镇辽东卫的门户堡垒,一旦丢掉这一座盛京南部的门户的话,中华军将能够沿着官道直接威胁到盛京城的安危。
因此,清军在海州卫集中了五万军队,准备誓死捍卫这座南部的门户。
虽然清军的决心很大,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中下层士兵们普遍斗志不高,士气低落,前面的一系列作战失利的消息已经让他们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清军在丢失掉锦州城之后,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二万人,而这个时候拿出五万人守卫海州卫,还有五万人守卫盛京,中间的辽东卫就显得有点空虚,因此,清廷在八旗之内大举征召年轻的族人参军,这个时候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上至五十岁的老人,都要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八旗之内的男丁数量顿时锐减一大半,剩下的都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妇孺,谁都明白,这一战事关生死,一旦作战失利,那么祖宗打下来的基业不仅将全部丢光,而且整个满族都有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八旗士兵们都十分服从朝廷的调令。
即便是这样,清军也只是征集到了不到五万人的军队,近五十年的不断战争,使得这个小小的种族一直面临着男丁稀少的局面,而其不到两百万的总人口,却在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先后组成了超过八十万的军队规模,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拉去参军作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
这五万新兵都被送到了海州卫,清军高层明白,如果将他们放在辽东卫的话,一旦海州卫失守,面对着敌军的强大压力,他们很有可能不战自溃,与其添油战术,还不如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都送上战场,就算是拖,也能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一来的话,海州卫城内的清军人数就达到了十万人了,其中四万人是骑兵,驻扎在城外一侧,和城中的守军互为犄角,一旦中华军开始对海州卫采取进攻的话,这些骑兵就会出兵前来骚扰和袭击中华军的两翼和背后,牵制和干扰中华军的进攻。
针对这个情况,中华军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将大军沿着官道布置,在两翼修建一道战壕,分别布置一万名士兵防守,将军中的辎重和远程火力都集中在这一圈保护之中,使得他们能够不受清军的威胁,而负责进攻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是依托着强大的火力支持的,并不是依靠着人海优势,因此并不会受到清军骑兵的威胁。
八月下旬,海州卫的战事正式打响了,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军队云集于此,各自都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因此光是炮战都打了整整三天,中华军这边也没有料到守军的炮火会这么猛烈,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两千多名士兵被清军的炮弹炸伤,接近一千人阵亡,而中华军的火炮部队因为射程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并没有受到损失,不过因此海州卫的城墙比较高,射击的仰角比较大,所以很难迅速的消灭城中的全部火炮,因此双方这才会爆发激烈的炮战。
海州卫的城墙远没有锦州城那样坚固,因此在中华军的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多出都出现了坍塌,不过城中的守军的抵抗非常顽强,每当新的一处城墙发生坍塌的时候,他们都迅速的抢占各处要地,阻击正要从这里向里面突进的中华军,为其他守军争取时间来修复这些受损的城墙。
不过他们也在中华军的炮击之中损失惨重,猛烈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之后,这才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中华军出关时候携带的火炮炮弹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告罄了,必须等到后续的补给部队将弹药运送上来之后才能继续开炮。
中华军这边的炮弹暂时用光了,而守军也趁着这一段难得的时间来赶紧加固破破烂烂的城墙,这个时候南城墙和西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如果不加固的话,只要中华军的弹药一运到,这些地方将很难抵挡接下来的炮击。
不只是城墙满目疮痍,城内的设施也是一片狼藉,大量的建筑物毁于战火,到处都是死伤的平民和士兵,因为中华军的推进速度过快,导致海州卫城内的两万户平民并没有时间转移,因此大多人都被困在了城中,而中华军的火炮的三天轰击,几乎摧毁了南城和西城周边一大半的房屋和民居,因此使得超过三万人收到了波及。
清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无暇顾及城内百姓的生死,况且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汉人,极少数是满族人,因此他们也不是很关心他们的死活。
倒是这个时候城内的清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了,大量的伤兵和死尸亟待处理,不然的话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面很容易就爆发瘟疫。
八月处,中华军相继拿下盘山堡周围的杜家屯、平洋桥堡、西平堡、镇武堡之后,大军已经逼近了盘山堡的关下了。
八月上旬,中华军开始对盘山堡发动攻势,清军的抵抗并不是很顽强,士兵们似乎战斗意志并不强,只是稍作抵抗之后,发现中华军的两翼军队绕过了双台子河之后,堡内的守军就放弃了盘山堡,向东撤去。
这个结果在中华军的预料之中,毕竟一旦两翼的中华军完成了对堡内清军的后路斩断的话,清军就只能困守孤堡了,这显然不是清军高层想要的结果。
清军一路向东,一直撤到了营口,这才又停下不走了,而中华军依然是稳步推进,大军度过了双台子河之后迅速的占据了西宁堡,开始向大辽河一带推进。
大辽河这里自古就是清明双方争夺的焦点,历史上双方围着这一带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过这些都是清军尚未发展壮大的早期的战事,等到清军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将战线向南推进,一直到了锦州一线,1631年爆发的大凌河之战之后,明军彻底的丧失了大凌河城的控制权,尽管被清军拿下的是大凌河,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锦州城,这也为日后爆发的松锦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中华军成功的收复了大辽河,也就意味着被清军控制长达半个世纪的地区终于又回到了中原汉人政权的怀抱之中。
两天之后,中华军开始向东进攻营口,清军在营口只有一万军队,加上从盘山堡撤出来的不到两万人,加起来还不到三万军队,而中华军投入攻城的士兵总数则超过了六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清军也是没能抵抗多久,便被中华军攻破了城池,败军向北逃窜,一直逃到了北边的海州卫。
海州卫距离清朝的首都盛京城已经不足五百里,是南部重镇辽东卫的门户堡垒,一旦丢掉这一座盛京南部的门户的话,中华军将能够沿着官道直接威胁到盛京城的安危。
因此,清军在海州卫集中了五万军队,准备誓死捍卫这座南部的门户。
虽然清军的决心很大,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中下层士兵们普遍斗志不高,士气低落,前面的一系列作战失利的消息已经让他们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清军在丢失掉锦州城之后,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二万人,而这个时候拿出五万人守卫海州卫,还有五万人守卫盛京,中间的辽东卫就显得有点空虚,因此,清廷在八旗之内大举征召年轻的族人参军,这个时候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上至五十岁的老人,都要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八旗之内的男丁数量顿时锐减一大半,剩下的都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妇孺,谁都明白,这一战事关生死,一旦作战失利,那么祖宗打下来的基业不仅将全部丢光,而且整个满族都有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八旗士兵们都十分服从朝廷的调令。
即便是这样,清军也只是征集到了不到五万人的军队,近五十年的不断战争,使得这个小小的种族一直面临着男丁稀少的局面,而其不到两百万的总人口,却在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先后组成了超过八十万的军队规模,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拉去参军作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
这五万新兵都被送到了海州卫,清军高层明白,如果将他们放在辽东卫的话,一旦海州卫失守,面对着敌军的强大压力,他们很有可能不战自溃,与其添油战术,还不如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都送上战场,就算是拖,也能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一来的话,海州卫城内的清军人数就达到了十万人了,其中四万人是骑兵,驻扎在城外一侧,和城中的守军互为犄角,一旦中华军开始对海州卫采取进攻的话,这些骑兵就会出兵前来骚扰和袭击中华军的两翼和背后,牵制和干扰中华军的进攻。
针对这个情况,中华军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将大军沿着官道布置,在两翼修建一道战壕,分别布置一万名士兵防守,将军中的辎重和远程火力都集中在这一圈保护之中,使得他们能够不受清军的威胁,而负责进攻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是依托着强大的火力支持的,并不是依靠着人海优势,因此并不会受到清军骑兵的威胁。
八月下旬,海州卫的战事正式打响了,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军队云集于此,各自都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因此光是炮战都打了整整三天,中华军这边也没有料到守军的炮火会这么猛烈,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两千多名士兵被清军的炮弹炸伤,接近一千人阵亡,而中华军的火炮部队因为射程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并没有受到损失,不过因此海州卫的城墙比较高,射击的仰角比较大,所以很难迅速的消灭城中的全部火炮,因此双方这才会爆发激烈的炮战。
海州卫的城墙远没有锦州城那样坚固,因此在中华军的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多出都出现了坍塌,不过城中的守军的抵抗非常顽强,每当新的一处城墙发生坍塌的时候,他们都迅速的抢占各处要地,阻击正要从这里向里面突进的中华军,为其他守军争取时间来修复这些受损的城墙。
不过他们也在中华军的炮击之中损失惨重,猛烈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之后,这才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中华军出关时候携带的火炮炮弹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告罄了,必须等到后续的补给部队将弹药运送上来之后才能继续开炮。
中华军这边的炮弹暂时用光了,而守军也趁着这一段难得的时间来赶紧加固破破烂烂的城墙,这个时候南城墙和西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如果不加固的话,只要中华军的弹药一运到,这些地方将很难抵挡接下来的炮击。
不只是城墙满目疮痍,城内的设施也是一片狼藉,大量的建筑物毁于战火,到处都是死伤的平民和士兵,因为中华军的推进速度过快,导致海州卫城内的两万户平民并没有时间转移,因此大多人都被困在了城中,而中华军的火炮的三天轰击,几乎摧毁了南城和西城周边一大半的房屋和民居,因此使得超过三万人收到了波及。
清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无暇顾及城内百姓的生死,况且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汉人,极少数是满族人,因此他们也不是很关心他们的死活。
倒是这个时候城内的清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了,大量的伤兵和死尸亟待处理,不然的话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面很容易就爆发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