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祝大太太道,“就算堵住家里人的嘴,堵得住外头人的嘴么?”
宁四娘道,“那我晓得了,回头就给芳儿订门亲事,谣言必然不攻自破。”
看她铁了心不说实话,祝大太太气结,偏偏又不好太过干涉,只能又扯别的事,“你的孙女,自然由你作主。不过你怎么放着辛姨娘不用,偏让夏氏跟怀璧去了乡下?这正经儿媳妇不在婆婆身边伺奉,倒留下姨娘,可是哪家的规矩?”
宁四娘淡然道,“规矩再大,能大过人去?辛姨娘早产,连我儿媳妇都心疼她,让她做足双满月,未必我这做婆婆的,就非得依着规矩把她赶去乡下才是好的?我知道大伯娘这么说,也是心疼我们长房的名声,只有些时候,连圣人也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是为权也。所以我们这般权宜之计,想来也说得过去了。”
祝大太太瞪着眼睛,让她回去了。
回头到宁守仪跟前添油加醋的抱怨了一通,格外道,“……咱们一片好心,她却还拿什么圣人的话压人。还什么嫂子手啊的,她掉的哪门子书袋?”
宁守仪听了却捋须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宁四娘这段话,乃是孟子说的。
意思是说,虽然按照礼教,成年男女不应该有亲密接触,但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去救,就是权宜之计,不算违礼。相反,若拘泥于礼法不去救人,那就与豺狼一样狠心了。
所以套在妾留妻走这件事上,宁四娘还真没做错什么。
所以祝大太太告状不成,反被训斥了一句,“不可乱说。”
祝大太太不满,“那崔家可是金陵头一号有权有势的人家,好容易如今人家可能看上芳姐儿,难道这亲事就这么放过?”
宁守仪自然不愿,否则也不会让祝大太太去试探宁四娘了。
第110章儿女
宁守仪身为宁家的庶长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官,皆走得一路顺畅,春风得意。却不知是否此消彼长,偏偏在子孙缘上就差了许多。养大成人的,一共只有两个儿子。
其中正妻生的长子宁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留下个孙子宁珉还病病歪歪的,别说上进了,他能给长房传下香火就要烧高香了。
至于祝大太太生的次子宁沣,读了这么多年书,始终只是个老童生,连个秀才也没考上,跟宁四娘两个儿子一比,简直就是天和地。
不过倒也不能怪他不努力,实在是天资有限,再也勉强不得。否则若有一分可取之处,纵读不进书,宁守仪也会给他捐个前程,好过如今这样一事无成。
哦,倒也不能说他一事无成。
起码宁沣共生了三子四女,如今儿子又有了孙子孙女。
但这些孙子重孙子加起来,却也实在看不出一个出色的。要不是如此,宁守仪也不会把祝大太太扶成正妻。
就是想着万一自己倒了,但有个嫡出的名份在,这些不争气的儿孙,日子也能好过些。
但今日宁芳之事,忽地给他提了个醒。
儿子不争气,但女儿也行啊。
若是能嫁个好人家,不也是家中一大助力?
宁四娘不愿意让宁芳去结崔家的亲,但若是自己房中的丫头去结了,岂不更亲?至于男方憨傻一些有什么关系?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女孩子为家族牺牲小我,才是孝顺懂事。
于是宁守仪心思一动,假意要考较儿孙的功课,让人把家中的男孙女孙全都带了过来。平日他公务繁忙,积威甚深,也没怎么留心这些孩子,谁知一看之下,却是十分失望。
如今他这一房,尚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孙女,三个重孙女。数量不少,可惜除了一个正在吃奶的,余下四个竟没一个出色的。
宁守仪耐着性子略问了两句功课,谁知却是大吃一惊。
“她们竟连书都没怎么读?”
祝大太太一脸委屈,“不是老太爷您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么?女孩子看多了诗词,便坏了心性。故此只敢让她们学了点《千字文》《三字经》,《女则》《女诫》,略识得几个字,知道些做人的道理罢了。”
宁守仪无语。
本来姿色就寻常,如今想发掘一点琴棋书画的潜力都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丫头,要堂堂国公府怎么看得上?
而宁芳那小丫头不说旁的,光那张脸就胜过自家百倍了。
备受打击的宁守仪只好把目光还是移回了宁芳身上,只宁四娘性子太倔,恐要说服她把孙女嫁个傻子,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宁守仪正在发愁,祝大太太倒有几分看出他的心事了。
要知道这位老太爷可一向重男轻女,今儿怎么会无缘无故叫孙女们来见?还问了功课,又要她们从明日起,便进族中闺学读书云云。
因宁守仪的嫡妻早逝,统共没留下几个儿女,如今家里这些孩子可全是祝大太太至亲骨肉,她自然要多操几个心。
琢磨着宁守仪很有可能想拿她的骨肉去跟国公府的傻子联姻,祝大太太不乐意了。
就算她家孩子不出色,可哪个当长辈的愿意把她们把火坑填?祝大太太不敢跟宁守仪对着干,眼珠子一转,就把这把火又烧回长房去了。
“眼看重阳就要到了,上回我就说让四娘把大郎那边几个孩子也接回来团圆,可她就跟没听到似的。弄得如今我也不知咱们带回来的土仪,要不要单独打点一份,给她家大郎那边送去。”
哎!
这是个好主意啊。
宁四娘跟自己不对付,可宁怀瑜似乎也跟她不太对付。若他那边有出色的女孩儿,能替宁家结几门好亲事,不也一样?
宁守仪当即道,“长辈给的东西,难道还非要四娘同意?想送就送去!”
祝大太太顿时心领神会,“若大郎是个孝顺的,定会让孩子们赶回来磕头。”
宁守仪捋须点头,这便算是同意了。
祝大太太出门,打点了一份礼物,悄悄安排人给宁怀瑜送去,那边儿媳妇胡氏找了来。
“娘,爹忽地说要几个丫头上学,那些笔墨纸砚倒好办,只琴可没有。我让人打听了,说要买可不便宜,一张就得好几十两呢。”
宁四娘道,“那我晓得了,回头就给芳儿订门亲事,谣言必然不攻自破。”
看她铁了心不说实话,祝大太太气结,偏偏又不好太过干涉,只能又扯别的事,“你的孙女,自然由你作主。不过你怎么放着辛姨娘不用,偏让夏氏跟怀璧去了乡下?这正经儿媳妇不在婆婆身边伺奉,倒留下姨娘,可是哪家的规矩?”
宁四娘淡然道,“规矩再大,能大过人去?辛姨娘早产,连我儿媳妇都心疼她,让她做足双满月,未必我这做婆婆的,就非得依着规矩把她赶去乡下才是好的?我知道大伯娘这么说,也是心疼我们长房的名声,只有些时候,连圣人也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是为权也。所以我们这般权宜之计,想来也说得过去了。”
祝大太太瞪着眼睛,让她回去了。
回头到宁守仪跟前添油加醋的抱怨了一通,格外道,“……咱们一片好心,她却还拿什么圣人的话压人。还什么嫂子手啊的,她掉的哪门子书袋?”
宁守仪听了却捋须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宁四娘这段话,乃是孟子说的。
意思是说,虽然按照礼教,成年男女不应该有亲密接触,但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去救,就是权宜之计,不算违礼。相反,若拘泥于礼法不去救人,那就与豺狼一样狠心了。
所以套在妾留妻走这件事上,宁四娘还真没做错什么。
所以祝大太太告状不成,反被训斥了一句,“不可乱说。”
祝大太太不满,“那崔家可是金陵头一号有权有势的人家,好容易如今人家可能看上芳姐儿,难道这亲事就这么放过?”
宁守仪自然不愿,否则也不会让祝大太太去试探宁四娘了。
第110章儿女
宁守仪身为宁家的庶长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官,皆走得一路顺畅,春风得意。却不知是否此消彼长,偏偏在子孙缘上就差了许多。养大成人的,一共只有两个儿子。
其中正妻生的长子宁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留下个孙子宁珉还病病歪歪的,别说上进了,他能给长房传下香火就要烧高香了。
至于祝大太太生的次子宁沣,读了这么多年书,始终只是个老童生,连个秀才也没考上,跟宁四娘两个儿子一比,简直就是天和地。
不过倒也不能怪他不努力,实在是天资有限,再也勉强不得。否则若有一分可取之处,纵读不进书,宁守仪也会给他捐个前程,好过如今这样一事无成。
哦,倒也不能说他一事无成。
起码宁沣共生了三子四女,如今儿子又有了孙子孙女。
但这些孙子重孙子加起来,却也实在看不出一个出色的。要不是如此,宁守仪也不会把祝大太太扶成正妻。
就是想着万一自己倒了,但有个嫡出的名份在,这些不争气的儿孙,日子也能好过些。
但今日宁芳之事,忽地给他提了个醒。
儿子不争气,但女儿也行啊。
若是能嫁个好人家,不也是家中一大助力?
宁四娘不愿意让宁芳去结崔家的亲,但若是自己房中的丫头去结了,岂不更亲?至于男方憨傻一些有什么关系?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女孩子为家族牺牲小我,才是孝顺懂事。
于是宁守仪心思一动,假意要考较儿孙的功课,让人把家中的男孙女孙全都带了过来。平日他公务繁忙,积威甚深,也没怎么留心这些孩子,谁知一看之下,却是十分失望。
如今他这一房,尚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孙女,三个重孙女。数量不少,可惜除了一个正在吃奶的,余下四个竟没一个出色的。
宁守仪耐着性子略问了两句功课,谁知却是大吃一惊。
“她们竟连书都没怎么读?”
祝大太太一脸委屈,“不是老太爷您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么?女孩子看多了诗词,便坏了心性。故此只敢让她们学了点《千字文》《三字经》,《女则》《女诫》,略识得几个字,知道些做人的道理罢了。”
宁守仪无语。
本来姿色就寻常,如今想发掘一点琴棋书画的潜力都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丫头,要堂堂国公府怎么看得上?
而宁芳那小丫头不说旁的,光那张脸就胜过自家百倍了。
备受打击的宁守仪只好把目光还是移回了宁芳身上,只宁四娘性子太倔,恐要说服她把孙女嫁个傻子,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宁守仪正在发愁,祝大太太倒有几分看出他的心事了。
要知道这位老太爷可一向重男轻女,今儿怎么会无缘无故叫孙女们来见?还问了功课,又要她们从明日起,便进族中闺学读书云云。
因宁守仪的嫡妻早逝,统共没留下几个儿女,如今家里这些孩子可全是祝大太太至亲骨肉,她自然要多操几个心。
琢磨着宁守仪很有可能想拿她的骨肉去跟国公府的傻子联姻,祝大太太不乐意了。
就算她家孩子不出色,可哪个当长辈的愿意把她们把火坑填?祝大太太不敢跟宁守仪对着干,眼珠子一转,就把这把火又烧回长房去了。
“眼看重阳就要到了,上回我就说让四娘把大郎那边几个孩子也接回来团圆,可她就跟没听到似的。弄得如今我也不知咱们带回来的土仪,要不要单独打点一份,给她家大郎那边送去。”
哎!
这是个好主意啊。
宁四娘跟自己不对付,可宁怀瑜似乎也跟她不太对付。若他那边有出色的女孩儿,能替宁家结几门好亲事,不也一样?
宁守仪当即道,“长辈给的东西,难道还非要四娘同意?想送就送去!”
祝大太太顿时心领神会,“若大郎是个孝顺的,定会让孩子们赶回来磕头。”
宁守仪捋须点头,这便算是同意了。
祝大太太出门,打点了一份礼物,悄悄安排人给宁怀瑜送去,那边儿媳妇胡氏找了来。
“娘,爹忽地说要几个丫头上学,那些笔墨纸砚倒好办,只琴可没有。我让人打听了,说要买可不便宜,一张就得好几十两呢。”